過四皓廟

· 李頻
東西南北人,高跡自相親。 天下已歸漢,山中猶避秦。 龍樓曾作客,鶴氅不爲臣。 獨有千年後,青青廟木春。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四皓:指商山四皓,是秦末四位博士: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裏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他們隱居於商山,年皆八十餘歲,時稱「商山四皓」。
  • 龍樓:指皇宮。
  • 鶴氅:古代用鳥羽製成的外衣,常用作道士的服飾。

翻譯

無論東西南北,人們都崇敬那些高潔的隱士,他們的行跡自然地相互吸引。 天下已經歸屬於漢朝,但山中的隱士們仍然在逃避秦朝的暴政。 他們曾在皇宮中作客,穿着道士的服飾,卻不願意成爲朝廷的臣子。 獨自在千年之後,那青翠的廟宇樹木依舊在春天裏生機勃勃。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四皓廟的描寫,表達了對古代隱士高潔品行的敬仰。詩中「東西南北人,高跡自相親」展現了隱士們不受地域限制,其高尚行爲自然吸引人們的敬仰。後兩句「天下已歸漢,山中猶避秦」則突出了隱士們堅守原則,不隨波逐流的精神。最後兩句「獨有千年後,青青廟木春」則通過廟宇樹木的常青,象徵隱士精神的永恆和不朽。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隱士精神的讚美和嚮往。

李頻

李頻

李頻,字德新,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葬於永樂(今李家),唐代後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壽昌縣令穆君遊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後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爲讚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 20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