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盧十四弟侍御護韋尚書
素幕渡江遠,朱幡登陸微。
悲鳴駟馬顧,失涕萬人揮。
參佐哭辭畢,門闌誰送歸。
從公伏事久,之子俊才稀。
長路更執紼,此心猶倒衣。
感恩義不小,懷舊禮無違。
墓待龍驤詔,臺迎獬豸威。
深衷見士則,雅論在兵機。
戎狄乘妖氣,塵沙落禁闈。
往年朝謁斷,他日埽除非。
但促銅壺箭,休添玉帳旂。
動詢黃閣老,肯慮白登圍。
萬姓瘡痍合,羣兇嗜慾肥。
刺規多諫諍,端拱自光輝。
儉約前王體,風流後代希。
對揚期特達,衰朽再芳菲。
空裏愁書字,山中疾采薇。
撥杯要忽罷,抱被宿何依。
眼冷看徵蓋,兒扶立釣磯。
清霜洞庭葉,故就別時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素幕:白色的帳幕,這裏指喪事用的帳幕。
- 朱幡:紅色的旗幟,這裏指官員的儀仗。
- 駟馬:古代一輛車由四匹馬拉,這裏指拉車的馬。
- 參佐:助手,這裏指盧十四弟。
- 門闌:門前的欄杆,這裏指門口。
- 伏事:侍奉,服務。
- 執紼:牽引棺材的繩子,這裏指送葬。
- 倒衣:形容心情激動,急忙迎上前去的樣子。
- 龍驤:指皇帝的詔令。
- 獬豸: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能辨是非曲直,這裏指司法的公正。
- 禁闈:皇宮的門,這裏指朝廷。
- 銅壺:古代計時器,這裏指時間。
- 玉帳旂:指軍中的旗幟。
- 黃閣老:指宰相。
- 白登圍:古代地名,這裏指邊疆的戰事。
- 瘡痍:創傷,這裏指國家的災難。
- 刺規:規勸,勸諫。
- 端拱:端坐拱手,形容皇帝的莊嚴。
- 對揚:對答揚名,這裏指應對得體。
- 采薇:《詩經》中的篇名,這裏指隱居生活。
- 徵蓋:出征的旗幟。
- 釣磯:釣魚時坐的石頭。
翻譯
白色的帳幕隨着江水遠去,紅色的旗幟在陸地上顯得微弱。 悲傷的馬兒回頭望,萬人揮淚失聲。 助手哭泣告別完畢,門口無人送行歸去。 侍奉公事已久,這位才子卻稀少。 長途跋涉更需牽引棺材,此心依然急切。 感恩之情不小,懷舊之禮不違。 墓地等待皇帝的詔令,臺上迎接司法的威嚴。 內心深處的忠誠顯現出士人的準則,高談闊論涉及軍事機密。 戎狄趁亂起事,塵沙落入朝廷。 往年朝見中斷,他日掃除非分之想。 只催促時間流逝,不增添軍中旗幟。 動問宰相,肯否擔憂邊疆的圍困。 百姓的創傷癒合,羣兇的慾望卻肥大。 規勸多諫諍,皇帝端坐自光輝。 節儉是前王的體統,風流是後代的稀少。 應對得體期待特別,衰朽之身再放光彩。 空中有愁緒書寫,山中疾行采薇。 撥杯欲罷不能,抱被宿何處依。 冷眼看着出征的旗幟,兒子扶持立於釣磯。 清霜中的洞庭湖葉,故人就在別時飛舞。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送別盧十四弟侍御護韋尚書的作品,詩中充滿了哀傷和不捨。詩人通過描繪送葬的場景,表達了對逝者的深切懷念和對生者的關切。詩中「素幕渡江遠,朱幡登陸微」描繪了送葬隊伍的淒涼景象,而「悲鳴駟馬顧,失涕萬人揮」則進一步以馬的悲鳴和人的失聲哭泣,渲染了悲痛的氣氛。後文通過對國家大事的關切和對個人命運的感慨,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愛國情懷和人生感慨。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