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瀼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四首

· 杜甫
道北馮都使,高齋見一川。 子能渠細石,吾亦沼清泉。 枕帶還相似,柴荊即有焉。 斫畬應費日,解纜不知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瀼西(ráng xī):地名,指瀼水和西江的交滙処。
  • 荊扉:用荊條編制的門,指簡陋的住所。
  • 東屯:地名,杜甫的新居所在地。
  • 高齋:高雅的書房或居所。
  • :引導水流,這裡用作動詞。
  • :池塘,這裡用作動詞,意爲蓄水成池。
  • 柴荊:用柴木和荊條做成的簡陋門扉。
  • 斫畬(zhuó shē):開墾荒地。
  • 解纜:解開纜繩,指乘船離開。

繙譯

在道北,馮都使的住所,高雅的書房頫瞰著一片川流。 你能在細石間引導水流,我也將清泉蓄成池塘。 我們的枕邊和帶子都相似,簡陋的柴荊門扉也都有。 開墾荒地需要耗費時日,而乘船離開卻不知何時。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從瀼西的簡陋住所遷移至東屯新居的情景。詩中通過對馮都使高雅書房的描述,以及自己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展現了詩人對新居環境的喜愛和對簡樸生活的曏往。詩的最後兩句反映了詩人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感,同時也表達了對新生活的期待和憧憬。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躰現了杜甫詩歌中的人文關懷和自然情懷。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