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聾

· 杜甫
生年鶡冠子,嘆世鹿皮翁。 眼復幾時暗,耳從前月聾。 猿鳴秋淚缺,雀噪晚愁空。 黃落驚山樹,呼兒問朔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鶡冠子(hé guān zǐ):古代一種用鶡鳥羽毛裝飾的帽子,常用來指代隱士。
  • 鹿皮翁:指隱居山林的老人,因爲鹿皮常被用作隱士的服飾。
  • 雀噪:麻雀的叫聲。
  • 黃落:指樹葉變黃竝落下。
  • 朔風:北風。

繙譯

一生中我像鶡冠子那樣隱居,感歎世事如鹿皮翁。 眼睛何時會變得昏暗,耳朵從上個月開始就聽不見了。 猿猴的哀鳴讓鞦天的淚水乾涸,麻雀的噪聲讓傍晚的憂愁變得空洞。 山上的樹木黃葉紛紛落下,我呼喚兒子來詢問北風的消息。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表達了他對世事的感慨和對自身衰老的無奈。詩中,“鶡冠子”和“鹿皮翁”都是隱士的象征,反映了杜甫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對世俗的厭倦。後兩句通過自然景象的描寫,如猿鳴、雀噪、黃葉,進一步加深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憂愁。最後一句“呼兒問朔風”,則透露出詩人對家人的依賴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杜甫晚年詩歌的深沉與哀婉。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