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梓州登樓二首

· 杜甫
天畔登樓眼,隨春入故園。 戰場今始定,移柳更能存。 厭蜀交遊冷,思吳勝事繁。 應須理舟楫,長嘯下荊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天畔(pàn):天邊,指遙遠的地方。
  • 故園:故鄉。
  • 移柳:移植的柳樹。
  • 厭蜀:厭倦了蜀地(四川)的生活。
  • 思吳:思念吳地(江蘇一帶)。
  • 勝事:美好的事情。
  • 舟楫(jí):船和槳,泛指船隻。
  • 荊門:地名,位於今湖北省。

翻譯

站在天邊的高樓上,我的目光隨着春天的腳步回到了故鄉。 戰場的硝煙剛剛平息,移植的柳樹或許還能存活。 我已經厭倦了蜀地的冷清交遊,思念吳地那繁華的美好時光。 應該整理好船隻,長聲吟唱,向着荊門方向駛去。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杜甫在春日登樓時的複雜情感。詩中,「天畔登樓眼,隨春入故園」描繪了詩人遠眺時的思鄉之情,而「戰場今始定,移柳更能存」則反映了他對戰亂後家園重建的希望。後兩句「厭蜀交遊冷,思吳勝事繁」直接抒發了對蜀地生活的厭倦和對吳地繁華的嚮往。最後,「應須理舟楫,長嘯下荊門」則展現了詩人決意離開蜀地,前往吳地的決心和豪情。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杜甫詩歌的獨特魅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