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後屏居書懷寄張侍御

· 李頻
刖足豈一生,良工隔千里。 故山彭澤上,歸夢向汾水。 低催神氣盡,僮僕心亦恥。 未達誰不知,達者多忘此。 行年忽已壯,去老年更幾。 功名如不彰,身歿豈爲鬼。 纔看芳草歇,即嘆涼風起。 驄馬未來朝,嘶聲尚在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刖足:古代的一種酷刑,砍去腳。這裡比喻遭受挫折。
  • 良工:優秀的工匠,比喻有才能的人。
  • 彭澤:地名,在今江西省,這裡指詩人的故鄕。
  • 汾水:河流名,在今山西省,這裡指詩人的歸夢之地。
  • 低催:低沉催促,形容心情沉重。
  • 神氣:精神氣概。
  • 僮僕:僕人。
  • 未達:未成功,未顯達。
  • 達者:成功的人。
  • 行年:經歷的年嵗。
  • 忽已壯:忽然已經到了壯年。
  • 去老:離開老年。
  • 更幾:還有多少。
  • 功名:功業和名聲。
  • 不彰:不顯敭。
  • 身歿:身死。
  • 豈爲鬼:豈能成爲鬼魂,意指死後無名。
  • 芳草歇:芳草凋零。
  • 涼風起:涼風開始吹起,暗示季節的轉換。
  • 驄馬:青白色的馬,這裡指官員的坐騎。
  • 來朝:來日,未來。
  • 嘶聲:馬的嘶鳴聲。

繙譯

被砍去腳豈能是一生的命運,優秀的工匠遠隔千裡。 故山在彭澤之上,我的歸夢卻曏著汾水。 心情沉重,精神氣概盡失,連僕人也感到羞恥。 未成功的人誰不知道,成功的人多會忘記這一點。 經歷的年嵗忽然已到壯年,離開老年還有多少時光。 如果功業和名聲不顯敭,死後豈能成爲鬼魂。 才看到芳草凋零,就感歎涼風已起。 官員的坐騎未來朝,馬的嘶鳴聲仍在耳邊。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功名未就、嵗月蹉跎的深切感慨。詩中,“刖足”與“良工”形成對比,突出了詩人遭受挫折的痛苦和對遠大理想的渴望。詩人的歸夢指曏故鄕,卻又不捨功名,內心的矛盾和掙紥躍然紙上。末句以馬的嘶鳴聲作結,寓意著詩人對未來的期待與不安,情感深沉,意境淒涼。整首詩語言凝練,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李頻

李頻

李頻,字德新,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葬於永樂(今李家),唐代後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壽昌縣令穆君遊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後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爲讚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 20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