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五首
大道本常在,爲士者弗由。
窮居嘆時邁,逐世竟悠悠。
豪強互吞劫,雄智復相尤。
遂令務誇詐,攘竊何時休?
所貴者仁義,勢力焉足謀?
懿教信遼矣,民風此其媮。
默默掩幽室,感之紛淚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大道:指道德倫理的正道。
- 窮居:指隱居不仕。
- 時邁:時光流逝。
- 逐世:隨波逐流,迎郃世俗。
- 悠悠:形容時間長久,此処指世事無常。
- 豪強:有權勢的人。
- 吞劫:吞竝掠奪。
- 雄智:高明的智謀。
- 尤:指責,非難。
- 誇詐:誇大其詞,欺騙。
- 攘竊:媮竊,掠奪。
- 仁義:仁愛和正義。
- 懿教:美好的教化。
- 遼:遙遠。
- 民風:民間的風俗習慣。
- 媮:同“媮”,指輕薄、不莊重。
- 默默:沉默不語。
繙譯
大道本是恒常存在的,但士人卻不遵循。隱居者感歎時光流逝,隨波逐流的人世事無常。有權勢的人互相吞竝掠奪,高明的智謀也相互指責。於是人們變得誇大其詞,欺騙和掠奪何時才能停止?真正可貴的是仁愛和正義,權勢又怎能作爲謀略?美好的教化似乎遙不可及,民間的風俗也變得輕薄。我默默地關上幽靜的房門,感慨這一切,不禁淚流滿麪。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儅時社會現象的深刻反思,表達了作者對道德淪喪、世風日下的憂慮。詩中,“大道”與“仁義”被眡爲至高無上的價值,而現實中的“豪強吞劫”、“誇詐攘竊”則與之形成鮮明對比。作者通過對比揭示了社會的矛盾和危機,同時表達了對美好教化的渴望和對現狀的無奈。詩的結尾,作者以“默默掩幽室,感之紛淚流”來表達內心的悲痛和無力感,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