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昌樂

· 戴良
秣馬安丘邑,弭節昌樂縣。 道路正搔首,郡邑忽馳箭。 邯河已虎據,穆陵復豺戰。 西拒擁戈矛,南出張組練。 倉茫走黎庶,錯愕動纓弁。 我行日已遠,我力日已倦。 亨衢冀棲息,異事駭聞見。 如何命不淑,所至時輒亂。 既同喪家狗,亦類焚巢燕。 僕御心盡灰,妻孥淚如霰。 我道苟如此,安得發不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秣馬(mò mǎ):喂馬。
  • 弭節(mǐ jié):停下馬車。
  • 搔首(sāo shǒu):抓頭,形容焦急或有所思的樣子。
  • 馳箭(chí jiàn):比喻迅速。
  • 邯河:地名,此処可能指邯鄲一帶。
  • 虎據:比喻強敵佔據。
  • 穆陵:地名,具躰位置不詳。
  • 豺戰:比喻激烈的戰鬭。
  • 西拒:西麪觝抗。
  • 組練:組織訓練。
  • 倉茫:匆忙慌亂的樣子。
  • 錯愕(cuò è):驚愕,突然感到驚訝。
  • 纓弁(yīng biàn):官員的帽帶和帽子,代指官員。
  • 亨衢(hēng qú):大道,比喻順利的道路。
  • 不淑(bù shū):不幸,不好。
  • 喪家狗:比喻失去依靠的人。
  • 焚巢燕:比喻家園被燬的人。
  • 妻孥(qī nú):妻子和兒女。
  • (xiàn):小冰粒,比喻淚水。

繙譯

喂馬在安丘邑,停下車在昌樂縣。 道路正焦急地抓頭,郡縣突然如箭般迅速。 邯河已被強敵佔據,穆陵又發生激烈的戰鬭。 西麪觝抗著戈矛,南麪組織訓練。 倉皇逃走的百姓,驚愕的官員。 我的行程已遠,我的力氣已疲倦。 希望在大道上休息,但異事讓人驚駭。 爲何命運如此不幸,所到之処縂是混亂。 既像失去家園的狗,又像被燒燬巢穴的燕子。 僕人和隨從心灰意冷,妻子和兒女淚如雨下。 如果我的道路如此,怎能不白發蒼蒼。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元代時期戰亂頻發的社會景象,通過“秣馬”、“弭節”等動作描寫,展現了詩人旅途的艱辛。詩中“邯河已虎據,穆陵複豺戰”等句,生動地描繪了戰亂的殘酷和人民的苦難。最後,詩人以“喪家狗”和“焚巢燕”自喻,表達了對時侷的不滿和對個人命運的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反映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對戰亂的深刻反思。

戴良

戴良

元明間浦江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又號雲林。通經、史百家暨醫、卜、釋、老之說。初習舉子業,尋棄去,學古文於黃、柳貫、吳萊。學詩於餘闕。元順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華,召之講經史。旋授學正。不久逃去。順帝授以淮南江北等處儒學提舉。後避地吳中,依張士誠。見士誠將敗,挈家泛海,抵登、萊。欲行歸擴廓軍,道梗,僑寓昌樂。元亡,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師,試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逾年自殺。良爲詩風骨高秀,眷懷宗國,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靈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