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康柳下鍛圖

何所聞而來?不妨柳下鍛。何所見而去,魏鼎不復爨。 哀哉志士千古心,有錘弗鍛躍冶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稽康:即嵇康,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竹林七賢」之一。
  • :打鐵。
  • 魏鼎:魏國的鼎,象徵國家政權。
  • 不復爨:不再使用,意指政權已失。
  • 躍冶金:指金屬在爐中熔化跳躍,比喻人才未被重用。

翻譯

你聽到了什麼而來?不妨在柳樹下打鐵。你看到了什麼而去?魏國的鼎已經不再使用。 悲哀啊,志士有着千古不變的心願,但有錘子卻不去鍛造那些在爐中跳躍的金屬。

賞析

這首詩通過嵇康在柳下鍛鐵的場景,寓意了志士的不遇與無奈。詩中「何所聞而來?不妨柳下鍛。」表達了嵇康對世俗的超然態度,而「何所見而去,魏鼎不復爨。」則暗示了魏國政權的衰落。最後兩句「哀哉志士千古心,有錘弗鍛躍冶金。」深刻地抒發了志士懷才不遇的悲憤,以及對時局變遷的無奈。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嵇康及其時代悲劇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鄭元祐

元處州遂昌人,遷錢塘,字明德,號尚左生。少穎悟,刻勵於學。順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學教授,升江浙儒學提舉,卒於官。爲文滂沛豪宕,詩亦清峻蒼古。有《遂昌雜誌》、《僑吳集》。 ► 5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