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鬆雪人馬

王孫昔騎天廄驎,貌得名駒並圉人。羲臺路寢風日美,繡勒錦韉花柳春。 吾聞冀北之野,每以谷量馬。駿骨千金古來寡,世皇騎之一天下。 鞭笞四海入嫋蹄,億兆俯伏聽鳴嘶。如何頻年頓失之,對畫令人雙淚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趙鬆雪:指趙孟頫,元代著名書畫家,字子昂,號鬆雪道人。
  • 王孫:貴族子弟的通稱。
  • 天廄驎:天廄,皇家的馬廄;驎,駿馬。
  • 羲臺:古代帝王舉行祭祀的地方。
  • 路寢:古代帝王的正寢。
  • 錦韉:裝飾華麗的馬鞍。
  • 羲臺路寢風日美:形容天氣晴朗,風景優美。
  • 繡勒:繡花的馬勒。
  • 鞭笞四海:比喻統治天下。
  • 嫋蹄:形容馬蹄輕盈。
  • 世皇:指元世祖忽必烈。
  • 億兆:極言其多,指百姓。
  • 入嫋蹄:形容馬蹄輕盈,行走迅速。
  • 對畫:面對畫像。

翻譯

昔日的王孫騎着皇家馬廄中的駿馬,他的肖像畫中駿馬和馬伕都栩栩如生。羲臺和帝王的正寢之地,風和日麗,春意盎然,馬鞍和馬勒上繡着花柳圖案。

我聽說在冀北的野外,馬匹多得可以用穀物來衡量。自古以來,千金難買一匹駿馬,但世皇騎着它征服了天下。他揮鞭四海,億兆百姓都俯首聽命於他的馬鳴聲。然而近年來,這樣的駿馬頻頻失去,面對這幅畫,令人不禁雙淚垂下。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趙孟頫的畫作,展現了元代王孫騎馬的英姿和當時的社會風貌。詩中「羲臺路寢風日美,繡勒錦韉花柳春」一句,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春日的美景和馬具的華麗,體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讚美。後文通過對駿馬的描述,隱喻了元世祖忽必烈的統治力量,以及對失去這種力量的惋惜。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往昔輝煌的懷念和對現實變遷的感慨。

鄭元祐

元處州遂昌人,遷錢塘,字明德,號尚左生。少穎悟,刻勵於學。順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學教授,升江浙儒學提舉,卒於官。爲文滂沛豪宕,詩亦清峻蒼古。有《遂昌雜誌》、《僑吳集》。 ► 5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