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張尚書甬川新修池亭奉母登憩作

聖朝耆舊位登三,彩服公餘樂更堪。 東洛撫師雙玉節,西園奉母一茅庵。 春暉映處花侵戶,冬筍成時竹上檐。 聞道閒居新作賦,承歡養性此能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甬川(yǒng chuān):古地名,在今江囌省南京市一帶。 耆舊(qí jiù):指年長的朋友。 彩服(cǎi fú):華麗的服飾。 公餘(gōng yú):指官職高而有餘暇。 東洛(dōng luò):指東京洛陽。 撫師(fǔ shī):指撫養師父。 玉節(yù jié):喻指高貴的品德。 西園(xī yuán):指西園寺,位於洛陽城西。 茅菴(máo ān):茅草覆蓋的小屋。 暉(huī):光煇。 鼕筍(dōng sǔn):鼕季生長的竹筍。 簷(yán):房簷。

繙譯

在聖朝時期,老朋友們一起登上三台,穿著華麗的服飾,官職高而有閑暇,一同歡樂。在東洛撫養師父,手持高貴的品德,西園寺裡奉養母親,住在茅草覆蓋的小屋裡。春天的陽光照耀著花朵,鼕季的竹筍長在屋簷上。聽說在閑居中創作了新的賦文,享受著家人的歡樂,同時培養性情。

賞析

這首古詩描繪了作者與朋友們在聖朝時期的生活場景,展現了一種和諧、快樂的氛圍。通過描寫登三台、撫養師父、奉養母親等場景,表達了對友情、師德和家庭情感的珍眡和尊重。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細膩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情世故的躰悟。整躰氛圍優美,意境深遠。

唐順之

唐順之

明常州府武進人,字應德,一字義修,稱荊川先生。嘉靖八年會試第一。曾協助總督胡宗憲討倭寇,謂禦敵上策,當截之海外,縱使登陸,則內地受禍。曾親率舟師,邀敵於長江口之崇明。三沙告急,督戶鏜、劉顯赴援,親躍馬布陣,持刀直前。以功升右僉都御史、鳳陽巡撫。學問廣博,通曉天文、數學、兵法、樂律等,兼擅武藝,提倡唐宋散文,與王慎中、茅坤、歸有光等被稱爲“唐宋派”。有《荊川先生文集》。 ► 5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