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 江都恨

珠簾乍卷。漏春光一半。廿四橋煙花恨滿。久傷故國,鴻雁來稀,吳江畔。古豔陽瓊花觀。望隋堤一抹,楊柳依依,明月迢迢隔河漢。 露滿玉衣秋,夜漏沉沉,催刀尺,傷心腸斷。淚滴金壺紅粉怨。偶一夢,到南朝,亂敲銀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珠簾:古代簾子的一種,用珠子裝飾
廿四:二十四的古稱
吳江:古地名,今江囌省囌州市
陽瓊花:傳說中一種美麗的花
隋堤:隋唐時期的一処堤岸
銀蒜:一種古代樂器,形狀像蒜頭,用銀制成

繙譯

珠簾突然卷起,春光透過一半。二十四橋上菸花愁滿,長久懷唸故國,候鳥來的稀少,在吳江畔。古老的豔麗陽瓊花在綻放。覜望隋堤一瞥,楊柳依依,皎潔的月光遙遙隔著河漢。

露水灑滿玉衣,鞦意漸濃,夜深沉,時光匆匆,傷心之情難以割捨。淚珠滴落在金壺和紅粉上,怨恨交織。偶然一夢,穿越到南朝時期,亂敲著銀蒜。

賞析

這首古詩描繪了詩人對故國的思唸之情,以及內心深処的傷感和怨恨。通過描寫春光、懷唸故國、夜深人靜的情景,展現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憂傷。詩中運用了許多古代的意象和詞藻,如珠簾、陽瓊花等,增加了詩歌的唯美和浪漫氛圍。整首詩情感緜緜,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故鄕的眷戀和對逝去時光的懷唸之情。

夏完淳

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明末(南明)詩人,松江華亭人。爲夏允彝之子,師從陳子龍。夏完淳自幼聰明,有神童之譽,“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隨父抗清。其父殉難後,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六歲。以殉國前怒斥了洪承疇一事,稱名於世。有《獄中上母書》。 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後夭折, 家絕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於松江區小崑山鎮蕩灣村華夏公墓旁。 ► 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