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子合稿》

十五成童解章句,每從先世託高軒。 瘐徐別恨同千古,蘇李交情在五言。 雁行南北誇新貴,鷁首西東憶故園。 獨有牆頭憐宋玉,不聞九辯吊湘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解章句:指理解文章的意義。
  • 瘐徐(yǔ xū):形容慢慢地。
  • 別恨:離別的悲傷。
  • 蘇李:指蘇軾和李清照,兩位著名的文學家。
  • 五言:指五言詩,古代一種詩歌形式。
  • 雁行:排列整齊像雁飛行的樣子。
  • 鷁首:指鷁鳥的頭部,比喻東西方向。
  • 宋玉:指戰國時期的文學家宋玉。
  • 九辯(jiǔ biàn):指楚辭《九歌》中的辯論。

翻譯

十五歲就通曉文章的意義,常常受到前人的啓發。慢慢地體會別離的悲傷,蘇軾和李清照之間的友情體現在五言詩中。排列整齊像雁飛行般誇耀着新的才俊,東西方向的回憶着故園。獨自懷念着宋玉的詩作,卻不曾聽到《九歌》中的辯論。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對文學的熱愛和對前人文學家的尊敬之情。作者通過描繪青年時代對文學的感悟和對友情的珍視,展現了對傳統文學的傳承與發展的思考。同時,通過對新舊交替、東西方向的對比,展現了時代變遷和個人情感的交織。整體氛圍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對文學和友情的獨特理解。

夏完淳

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明末(南明)詩人,松江華亭人。爲夏允彝之子,師從陳子龍。夏完淳自幼聰明,有神童之譽,“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隨父抗清。其父殉難後,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六歲。以殉國前怒斥了洪承疇一事,稱名於世。有《獄中上母書》。 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後夭折, 家絕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於松江區小崑山鎮蕩灣村華夏公墓旁。 ► 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