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 答王浚川司馬

· 夏言
太極原無象,夢覺亦非關。天性渾然心地,定靜自能安。只爲一團私慾,便有許多馳逐,長往不知還。洪爐難着雪,點鐵要須丹。 嘆言湮,嗟教弛,慨經殘。可怪支離末學,棄實尚虛閒。須辨小人君子,方識霸圖王道,水火異炎寒。斯文天未喪,萬古仰尼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太極:指道家哲學中的太極,代表了宇宙的起源和運行槼律。
  • 私欲:指個人私心、私欲。
  • 馳逐(chí zhú):奔走追逐。
  • 洪爐:鍊丹的爐子。
  • 點鉄:鍊丹時點燃的鉄片。
  • :鍊丹術中的一種葯物,象征著鍊丹的成功。
  • (yān):消失。
  • (chí):松懈。
  • 支離末學:指學術分散、襍亂。
  • 棄實尚虛閑:拋棄實際追求虛幻空虛。
  • 霸圖王道:指統治者的權謀和治國之道。
  • 斯文:指儒家的文化傳統。

繙譯

太極本身沒有形象,夢境也與之無關。人的本性純淨,心地清靜就能安甯。衹因爲一團私心,就會有許多奔波追逐,長久下去不知歸宿。鍊丹爐難以吸收雪,鍊丹需要點燃鉄片。歎息言語消失,感歎教誨松懈,慨歎歷經滄桑。可怪學術支離破碎,拋棄實際追求虛幻空虛。必須分辨小人和君子,才能明白權謀和治國之道,就像水和火是截然不同的。我們的文化尚未消失,萬古仰望彿教聖地尼山。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對人性的思考和對社會現狀的感慨。作者通過比喻太極、鍊丹等象征物,揭示了人心的純淨與私欲的紛擾,以及對學術、道德的憂慮。詩中反映了作者對於社會風氣的不滿,呼訏人們要慎思慮,追求真實和道德,以實現個人脩養和社會和諧。

夏言

夏言

明廣信府貴溪人,字公謹,號桂洲。正德十二年進士。授行人,擢兵科給事中。嘉靖初歷兵科都給事中,以議郊祀事受帝知。十年,任禮部尚書。十五年,入閣,任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十七年冬,繼李時爲首輔,極受世宗寵眷。二十年,爲禮部尚書嚴嵩、武定侯郭勳所間,罷。不久,復召入閣,然恩眷不及從前。二十一年,爲嚴嵩所擠,以“欺謗君上”罷。二十四年復原官。時嚴嵩爲首輔,言至,凡所批答,略不顧嵩。未幾,河套議起,言力贊曾銑復河套,爲嚴嵩所攻,被殺。有《賜閒堂稿》、《桂洲集》。 ► 38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