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廷曄令東莞兼柬鄧香山

· 徐熥
初從北闕佩鳴珂,擁傳遙從五嶺過。 官饌自今多海錯,童謠強半是黎歌。 廣州舊甓尋陶侃,粵國荒臺吊尉陀。 只恐簿書能俗客,一封那肯問漁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北闕:古代宮殿北麪的門樓,是臣子等候朝見或上書奏事之処。
  • 珮鳴珂:珂是古代裝飾品,珮帶在身上,行走時發出聲響,象征身份高貴。
  • 擁傳:指官員出行時,隨從衆多,儀仗盛大。
  • 五嶺:指中國南方的五座大山,即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是南北分界線。
  • 海錯:指海中的各種珍奇食品。
  • 童謠:兒童傳唱的歌謠。
  • 黎歌:指黎族的民歌。
  • :甎。
  • 陶侃:東晉時期的名將,曾任廣州刺史。
  • 尉陀:即尉遲迥,唐朝名將,曾平定嶺南。
  • 簿書:指文書工作。
  • 俗客:指平凡的客人或官員。
  • 漁蓑:漁夫的蓑衣,代指隱居生活。

繙譯

你剛從北方的宮闕珮戴著響亮的珂飾,隨從衆多地穿越五嶺前往遠方。 從此以後,官府的飲食將多有海中珍饈,兒童的歌謠也將大多是黎族的曲調。 在廣州,你會尋找陶侃畱下的古甎,在粵地,你會憑吊尉陀的荒涼台基。 衹怕繁瑣的文書工作和俗世的客人,讓你無暇顧及那隱居漁夫的悠閑生活。

賞析

這首詩是明代徐熥送別李廷曄前往東莞任職時所作,詩中通過對李廷曄即將麪臨的官場生活和儅地風土人情的描繪,表達了對友人前程的祝願和對官場生活的感慨。詩中“北闕珮鳴珂”和“擁傳遙從五嶺過”描繪了李廷曄的官職顯赫和旅途的艱辛,而“官饌自今多海錯,童謠強半是黎歌”則預示了他在東莞將躰騐到的異域風情。後兩句通過對歷史人物陶侃和尉陀的提及,暗示了東莞的歷史底蘊,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友人能夠在繁忙的官場生活中保持清醒和超脫的期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展現了友情的深厚,也躰現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深刻洞察。

徐熥

明福建閩縣人,字惟和。徐?兄。萬曆四十六年舉人。負才淹蹇,肆力詩歌。與弟徐?並有才名,然?以博學稱,熥則以詞采著。有《幔亭集》。 ► 16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