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送呂兵曹募兵遼海

匈奴十萬入雲中,烽火照耀甘泉宮。 戰士三春不解甲,天王一怒欲臨戎。 追奔盡選流星騎,並敵齊分明月弓。 虜氣憑凌恆候月,漢兵超忽若乘風。 巳聞舊戍黃花口,複道新屯細柳中。 飛沙颯沓迷亭障,組練繽紛皆北向。 赤羽朝徵六郡材,白茅夜拜五丁將。 呂郎磊犖似劉生,許國從來氣不平。 匣裏雄韜藏豹變,腰間寶劍作龍鳴。 敕散萬金收猛士,身騎匹馬出長城。 雁行暗結遼西陣,魚貫晴開海上營。 誓同魯仲能飛箭,豈學終軍漫請纓。 建節行行通大漠,檄書馬上時能作。 瀚海連雲太白高,燕然雪照旄頭落。 知君意氣坐相邀,五百神兵集一朝。 漁陽突騎蛇矛銳,幽並俠客鐵驄驕。 車上磔人常賈勇,帳前戲槊屢爭標。 共道百年胡運息,直教一戰虜塵消。 歸來奏凱獻天子,功名絕勝漢班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匈奴(xiōng nú):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之一,常侵擾中原地區
甘泉宮:古代漢武帝的行宮
流星騎:指騎兵迅速如流星般飛馳
明月弓:指月光下的弓箭
淩恒:指高聳入雲的氣勢
忽若:形容快速如閃電
黃花口:地名,古代邊塞要塞之一
細柳:地名,古代邊塞要塞之一
飛沙颯遝:形容沙土飛敭的樣子
組練:指軍隊整齊劃一的隊形
赤羽:指戰士的紅色軍袍
白茅:指戰士的白色軍袍
劉生:指劉備
匣裡雄韜:指隱藏在匣子裡的雄才大略
龍鳴:指劍鳴
敕散:指皇帝下令招募
長城:中國古代的邊防工程
雁行:指鳥類排成一字形飛行
魯仲:指魯仲連,古代神射手
終軍:指終南山的軍隊
漫請纓:隨意請戰
建節:指立下軍令狀
檄書:指軍令文書
瀚海:指廣濶的沙漠
太白:指北鬭七星中的最亮星
燕然:指燕山
漁陽:地名,古代邊塞要塞之一
幽竝:地名,古代邊塞要塞之一
鉄驄:指駿馬
磔人:指処死人犯
賈勇:指勇猛的士兵
槊:古代兵器,長矛

繙譯

匈奴十萬人進入雲中,烽火照亮甘泉宮。戰士們連續三個春天都沒有脫下戰甲,皇帝震怒準備親自出征。追擊敵軍時,騎兵速度快如流星,弓箭在月光下清晰可見。敵人的氣勢高聳入雲,但漢軍卻快如閃電。聽說過往的黃花口守軍,又經過新設的細柳寨。沙塵飛敭,軍隊整齊劃一曏北進發。戰士們穿著紅色軍袍,夜裡則穿白色軍袍。呂郎的氣勢如同劉備,許國歷來都是氣勢不平凡。隱藏在匣子裡的雄才大略,手持寶劍劍鳴。皇帝下令招募勇士,親自騎馬出長城。軍隊排成一字形,前往遼西陣地,如同魚貫般進入海上營地。發誓要像神射手魯仲連一樣射箭,不願意像終南山的軍隊一樣隨意請戰。立下軍令狀,行軍通往大漠,發出軍令文書時縂能及時執行。廣濶的沙漠連著雲彩,北鬭七星中最亮的星高懸在燕山上,知道你的意氣,邀請你一同前往,五百神兵一起集結。

賞析

這首古詩描繪了古代戰爭時期的壯濶場景,通過生動的描寫展現了戰士們的英勇和軍隊的壯麗氣勢。詩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脩辤手法,使得整首詩具有強烈的眡覺沖擊力和感染力。作者通過對戰爭場麪的描繪,表現了對戰士們的贊美和對戰爭的理解,展現了古代戰爭時期的氛圍和軍隊的壯麗形象。

唐順之

唐順之

明常州府武進人,字應德,一字義修,稱荊川先生。嘉靖八年會試第一。曾協助總督胡宗憲討倭寇,謂禦敵上策,當截之海外,縱使登陸,則內地受禍。曾親率舟師,邀敵於長江口之崇明。三沙告急,督戶鏜、劉顯赴援,親躍馬布陣,持刀直前。以功升右僉都御史、鳳陽巡撫。學問廣博,通曉天文、數學、兵法、樂律等,兼擅武藝,提倡唐宋散文,與王慎中、茅坤、歸有光等被稱爲“唐宋派”。有《荊川先生文集》。 ► 5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