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偈

· 龐蘊
昔日在有時,常被有人欺。 一相生分別,見聞多是非。 已後入無時,又被無人欺。 一向看心坐,冥冥無所知。 有無俱是執,何處是無爲? 有無同一體,諸相盡皆離。 心同虛空故,虛空是我師。 若論無相理,惟我父王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jì):佛教中的一種詩歌形式,通常用於表達禪理或修行心得。
  • (xiàng):這裏指事物的表象或形態。
  • 分別 (fēnbié):這裏指對事物進行區分和判斷。
  • 冥冥 (míngmíng):形容深奧、不可知的狀態。
  • (zhí):執着,指對某種觀念或事物的固執不放。
  • 無爲 (wúwéi):道家哲學中的概念,指順應自然,不強求,不做無謂的努力。
  • 諸相 (zhūxiàng):所有的事物形態或現象。
  • 虛空 (xūkōng):佛教中指無邊無際、空無一物的狀態。
  • 無相理 (wúxiànglǐ):指超越形態、表象的真理。

翻譯

過去我執着於有形之物時,常常被那些執着於有形的人所欺騙。一旦開始區分事物的形態,就會看到和聽到許多是非。後來我轉向無形的境界,又會被那些不執着於有形的人所欺騙。一味地靜坐觀心,卻陷入深奧不可知的狀態。

無論是執着於有形還是無形,哪裏纔是真正的無爲呢?有形與無形其實是同一事物的兩面,所有的形態都應該被超越。因爲心與虛空相同,所以虛空成爲了我的導師。如果要討論超越形態的真理,只有我的父親才能理解。

賞析

這首詩偈通過對比「有」與「無」的境界,表達了作者對佛教禪理的深刻理解。詩中,「有」代表了對物質世界的執着,而「無」則代表了超越物質形態的精神境界。作者指出,無論是執着於「有」還是「無」,都是一種執着,真正的無爲是超越這兩者的。詩的最後,作者以虛空爲師,表達了對無相真理的追求,這種真理只有通過內心的領悟才能達到。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佛教禪宗的思想精髓。

龐蘊

唐衡州衡陽人,字道玄。嗜佛法,曾謁僧人石頭。因厭貪俗,沉家財於洞庭,鬻竹器以爲生。後居襄陽,世稱龐居士。工詩。有《詩偈》。 ► 207篇诗文

龐蘊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