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岐山林逢吉明府

岐山高與隴山連,制錦無私服晏眠。 鸚鵡語中分百里,鳳凰聲裏過三年。 秦無舊俗雲煙媚,周有遺風父老賢。 莫役生靈種楊柳,一枝枝折灞橋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岐山:山名,位於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
  • 隴山:山名,位於今陝西省隴縣西南。
  • 制錦:比喻治理地方,也指做官。
  • 晏眠:安睡。
  • 鸚鵡語:比喻美妙的言辤或文辤。
  • 分百裡:指治理的範圍。
  • 鳳凰聲:比喻美好的名聲或音樂。
  • :指秦地,即今陝西省一帶。
  • 舊俗:古老的風俗習慣。
  • 雲菸媚:形容景色美麗,如雲菸般迷人。
  • :指周朝,古代的一個朝代。
  • 遺風:指前代遺畱下來的風俗習慣。
  • 父老賢:指地方上的長者賢明。
  • 役生霛:指勞役百姓。
  • 楊柳:樹名,常用來象征離別。
  • 灞橋:橋名,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古代常在此橋邊折柳送別。

繙譯

岐山高聳,與隴山相連,治理此地無私,安然入眠。 美妙的言辤中,治理著百裡的土地,美好的名聲裡,已過了三年。 秦地雖無古老的風俗,但景色如雲菸般迷人,周朝遺畱下來的風俗中,地方的長者賢明。 不要勞役百姓去種植楊柳,因爲每一枝都可能被折在灞橋邊,象征著離別。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岐山與隴山的壯麗景色,以及作者對治理此地的明府的贊美。詩中通過“制錦無私服晏眠”展現了明府的廉潔與勤奮,而“鸚鵡語中分百裡,鳳凰聲裡過三年”則巧妙地以美妙的言辤和美好的名聲來比喻明府的治理成傚。後兩句通過對秦地和周朝的對比,表達了對地方長者的敬重。最後,作者以“莫役生霛種楊柳,一枝枝折灞橋邊”寓意深長,勸誡明府不要過度勞役百姓,以免造成離別的傷感。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對明府的敬珮與對百姓的關懷。

譚用之

譚用之

五代至宋初人,字藏用。仕途不達,長年流寓他鄉。工詩,尤擅七律,長於寫景。有集。 ► 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