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監軍李判官

· 韓翃
上客佩雙劍,東城喜再遊。 舊從張博望,新事鄭長秋。 踏水回金勒,看風試錦裘。 知君不久住,漢將掃旄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上客:尊貴的客人。
  • 雙劍:指兩把劍,古代常用來象徵武士的身份或忠誠。
  • 東城:指長安城的東邊,唐代文人常在此地遊玩。
  • 張博望:指漢代張騫,因其曾出使西域,被封爲博望侯。
  • 鄭長秋:人名,具體身份不詳,可能是當時的官員或名士。
  • 金勒:金制的馬銜,此處指騎馬。
  • 錦裘:華麗的皮衣,常用來形容富貴或溫暖。
  • 漢將:漢朝的將領,這裏泛指國家的軍事將領。
  • 掃旄頭:指徵戰,旄頭是古代軍旗的頂端裝飾,掃旄頭即指徵戰沙場。

翻譯

尊貴的客人佩戴着雙劍,再次遊覽東城,令人欣喜。 他曾效仿張騫的西域之旅,現在又有了新的職責,與鄭長秋共事。 他騎馬踏水,金勒閃耀,試穿着錦裘,迎風而行。 我知道你不久將離去,因爲漢朝的將領即將出徵,掃蕩敵軍。

賞析

這首詩是韓翃送別監軍李判官的作品,通過描繪李判官的英勇形象和即將出徵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讚賞和不捨。詩中「雙劍」、「金勒」、「錦裘」等詞語,都生動地描繪了李判官的武士形象和富貴生活。末句「知君不久住,漢將掃旄頭」則預示了李判官即將奔赴戰場的命運,透露出一種悲壯的氣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唐代邊塞詩的特色。

韓翃

韓翃

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侯希逸回朝,閒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一首《寒食》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爲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緻,在當時傳誦很廣泛。 ► 1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