闌干

· 韓偓
埽花雖恨夜來雨,把酒卻憐晴後寒。 吳質謾言愁得病,當時猶不憑闌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埽花(sào huā):指清掃落花。
  • 把酒:端起酒杯。
  • :憐惜,感到惋惜。
  • 吳質:指吳剛,中國神話中的人物,因犯罪被罰在月宮中砍伐桂樹。
  • 謾言(mán yán):胡說,說謊。
  • 愁得病:因憂愁而生病。
  • :依靠。
  • 闌干(lán gān):欄杆,此處指依靠欄杆。

翻譯

清掃落花時,雖然怨恨夜晚的雨水,但端起酒杯時,卻惋惜晴天后的寒冷。吳剛胡說他因憂愁而生病,但當時他甚至沒有依靠欄杆。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夜晚的雨水和晴後的寒冷,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變化的敏感和對美好時光流逝的惋惜。詩中「埽花雖恨夜來雨」描繪了詩人對夜晚雨水的怨恨,因爲雨水破壞了花朵的美麗。而「把酒卻憐晴後寒」則表達了詩人對晴天后寒冷的惋惜,因爲寒冷影響了飲酒的興致。後兩句通過吳剛的典故,諷刺了那些無病呻吟的人,實際上他們連基本的依靠都沒有,更不用說真正的憂愁了。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深刻感悟。

韓偓

韓偓

韓偓,晚唐五代詩人,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陝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讚其詩是“雛鳳清於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 3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