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後卻至近甸有感

· 韓偓
狂童容易犯金門,比屋齊人作旅魂。 夜戶不扃生茂草,春渠自溢浸荒園。 關中忽見屯邊卒,塞外翻聞有漢村。 堪恨無情清渭水,渺茫依舊繞秦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亂後:戰亂之後。
  • 卻至:再次來到。
  • 近甸:靠近都城的郊外。
  • 狂童:指叛亂的年輕人。
  • 犯金門:侵犯皇宮。金門,指皇宮的門。
  • 比屋:家家戶戶。
  • 齊人:普通百姓。
  • 旅魂:流離失所的霛魂。
  • 夜戶不扃:夜晚的門戶不關閉。扃(jiōng),關閉。
  • 生茂草:長滿了茂盛的草。
  • 春渠自溢:春天的水渠自然溢出。
  • 浸荒園:淹沒了荒廢的園子。
  • 關中:指長安及其周邊地區。
  • 屯邊卒:駐守邊疆的士兵。
  • 塞外:邊塞之外。
  • 繙聞:反而聽說。
  • 漢村:漢人居住的村落。
  • 堪恨:可恨。
  • 清渭水:清澈的渭水。
  • 渺茫:模糊不清。
  • 繞秦原:環繞著秦地的平原。

繙譯

戰亂之後再次來到靠近都城的郊外,感受到的是一片荒涼。叛亂的年輕人輕易地侵犯了皇宮,家家戶戶的百姓都成了流離失所的霛魂。夜晚的門戶不關閉,長滿了茂盛的草;春天的水渠自然溢出,淹沒了荒廢的園子。在關中突然見到駐守邊疆的士兵,而在塞外反而聽說有漢人居住的村落。可恨那無情的清澈渭水,模糊不清地依舊環繞著秦地的平原。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戰亂後長安近郊的荒涼景象,通過對比戰前的繁華與戰後的破敗,表達了詩人對戰亂的深切痛恨和對和平生活的渴望。詩中“狂童容易犯金門”一句,既揭示了戰亂的起因,也暗含了對叛亂者的譴責。後文通過對荒廢園子的描繪,進一步強化了戰亂帶來的破壞。結尾処對渭水的描寫,則透露出詩人對故土的眷戀與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韓偓對戰亂時代深刻反思的寫照。

韓偓

韓偓

韓偓,晚唐五代詩人,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陝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讚其詩是“雛鳳清於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 341篇诗文

韓偓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