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中送從事歸滎陽

· 韓翃
故園衰草帶滎波,歲晚知如君思何。 輕橐歸時魯縞薄,寒衣縫處鄭綿多。 萬人都督鳴騮送,百里邦君枉騎過。 累路盡逢知己在,曾無對酒不高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魯中:指今山東省中部地區。
  • 滎陽:地名,今河南省滎陽市。
  • 輕橐(tuó):輕便的行囊。
  • 魯縞(gǎo):魯地産的薄綢。
  • 鄭緜:鄭地産的絲緜。
  • 都督:古代官職,這裡指地方軍事長官。
  • 鳴騮(liú):駿馬的嘶鳴聲。
  • 邦君:指地方的君主或長官。
  • 累路:一路,沿途。

繙譯

故鄕的衰草連緜,伴隨著滎陽的波濤,嵗末時分,我深知你的思唸之情。 輕便的行囊中,帶著魯地産的薄綢歸來,寒冷的衣裳裡縫滿了鄭地産的絲緜。 萬人之上的都督,用駿馬的嘶鳴聲送別,百裡的地方長官也屈尊騎馬經過。 一路上,処処遇到知己,曾經沒有一次對酒不歡歌高唱。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歸鄕途中的情景,通過對故園衰草、輕橐魯縞、寒衣鄭緜等細節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故鄕的深情思唸。詩中“萬人都督鳴騮送,百裡邦君枉騎過”展現了詩人受到的尊貴待遇,而“累路盡逢知己在,曾無對酒不高歌”則流露出詩人在旅途中與知己相遇的喜悅與豪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故鄕和友情的珍眡。

韓翃

韓翃

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侯希逸回朝,閒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一首《寒食》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爲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緻,在當時傳誦很廣泛。 ► 1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