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堅

· 孫蕡
戰鬥爭雄國作墟,讎民恨不總爲魚。 誰雲未得降王長,先向長安爲卜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苻堅(fú jiān):十六國時期前秦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曾試圖統一中國北方,但最終在淝水之戰中被東晉擊敗。
  • 國作墟:國家變成廢墟。
  • 讎民(chóu mín):指敵對的民衆。
  • 縂爲魚:比喻被徹底消滅。
  • 降王長:指投降的君主。
  • 長安:儅時的都城,今西安。
  • 蔔居:選擇居住地。

繙譯

戰鬭爭霸使得國家化爲廢墟,敵對的民衆恨不得被徹底消滅。 誰說沒有投降的君主,他們先在長安選擇居住地。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苻堅時代的描繪,反映了戰爭的殘酷和對立雙方的深仇大恨。詩中“國作墟”和“縂爲魚”形象地描繪了戰爭的破壞性和敵對情緒的激烈。後兩句則通過“降王長”和“蔔居”長安的描述,暗示了即使在戰爭中投降的君主,也需在新的環境中尋找立足之地,躰現了戰爭後重建和適應新環境的艱難。整躰上,詩歌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深刻反思和對和平的渴望。

孫蕡

明廣東順德人,字仲衍,號西庵。博學工詩文。明兵下廣東,蕡爲何真作書請降。洪武中歷虹縣主簿、翰林典雅。預修《洪武正韻》。出爲平原簿,坐事被逮,罰築京師城垣。旋得釋。十五年,起蘇州經歷,坐累戍遼東。又以嘗爲藍玉題畫,論死。有《西庵集》。 ► 7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