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挈家:攜帶家眷。
- 臨安:地名,今浙江省杭州市。
- 一子複喪:一個兒子又去世了。
- 唁:慰問遭遇喪事的人。
- 五湖:指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
- 紅顔:指年輕的兒子。
- 杳:遠得不見蹤影。
- 先徂:先逝。
- 一抔:一捧土,指墳墓。
- 延陵:地名,此処可能指康裕卿的故鄕或兒子的墓地。
- 十口:指全家人。
- 心懸:心中牽掛。
- 伯道孤:指伯道無後,即沒有兒子繼承家業。
- 種玉:比喻培養兒子。
- 廻暮景:廻望晚年。
- 投珠:比喻珍愛之物失去。
- ?:古同“猿”。
- 東門恨:可能指失去兒子的悲痛。
繙譯
白發蒼蒼,帶著家眷依傍在五湖之畔,爲何年輕的兒子卻先我而去,蹤影全無。 在延陵的墓前,淚水如雨,全家人心中牽掛著那無後的伯道。 雖然晚年仍在努力培養後代,但失去珍愛之子的痛苦,怎能忍受廻憶那漫長的旅途。 西風中,孤獨的夜晚,猿猴的啼聲急切,是否能知曉東門的悲痛有無消減。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康裕卿喪子的深切同情與慰問。詩中通過“白發攜家”與“紅顔先徂”的對比,突出了康裕卿晚年的孤獨與哀傷。延陵的淚水、心懸的伯道孤,以及種玉廻暮景、投珠憶長途的比喻,都深刻描繪了失去兒子的痛苦和對未來的憂慮。西風獨夜的猿啼,更是以景生情,增強了詩的感染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對康裕卿不幸遭遇的深切關懷與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