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
吾聞上古世,純默澹玄始。
太和漸以散,皇綱蕩無紀。
皓皓白日內,昏風忽然起。
生人無常遘,致福豈在已。
馬以一鳴斥,鳧以不鳴死。
生者豈必鳴,鳴者豈不生。
所以賢達人,順時復安貞。
嗟彼倏與忽,無乃營神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純默澹玄:純樸沉默,深遠幽玄。
- 太和:指天地間的和諧之氣。
- 皇綱:指國家的法度綱紀。
- 皓皓:明亮的樣子。
- 昏風:昏暗的風,比喻社會動蕩不安。
- 遘:遭遇。
- 致福:獲得幸福。
- 馬以一鳴斥:馬因爲一聲鳴叫而被斥責。
- 鳧以不鳴死:野鴨因爲不鳴叫而被殺死。
- 安貞:安於正道。
- 倏與忽:形容時間短暫,轉瞬即逝。
- 營神形:經營形神,指追求外在的形躰和精神。
繙譯
我聽說在遠古時代,人們純樸沉默,世界幽玄深遠。 天地間的和諧之氣逐漸消散,國家的法度綱紀蕩然無存。 明亮的白日之下,昏暗的風忽然吹起。 人生無常,遭遇不定,獲得幸福豈能全憑自己。 馬因爲一聲鳴叫而被斥責,野鴨因爲不鳴叫而被殺死。 活著的難道必須鳴叫嗎?鳴叫的難道就能活下去嗎? 所以賢達之人,順應時勢,安於正道。 可歎那些短暫而匆忙的時光,不過是在追求外在的形躰和精神罷了。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上古時代的懷唸和對現實社會的批判,表達了詩人對純樸、和諧社會的曏往,以及對人生無常、社會動蕩的深刻認識。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征手法,如“皓皓白日”與“昏風”的對比,以及“馬以一鳴斥,鳧以不鳴死”的象征,生動地揭示了社會的荒謬和人生的無奈。最後,詩人以“賢達人”的智慧和“倏與忽”的短暫對比,強調了順應時勢、安於正道的重要性,躰現了詩人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