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鱗赴浙臬邂逅吳門有贈凡四首

知君偃蹇故金魚,除目何當問草廬。 不必齊謳稱獨行,於今越絕有新書。 離愁明月杯堪失,懶病青山枕自如。 醉後蕭條還四望,浮雲終古卷能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偃蹇 (yǎn jiǎn):高傲,傲慢。
  • 金魚:古代官員珮戴的一種裝飾品,這裡指代官員身份。
  • 除目:指官職的任命文書。
  • 草廬:簡陋的房屋,常用來比喻隱居的生活。
  • 齊謳:指齊國的歌曲,這裡泛指歌曲或音樂。
  • 獨行:獨自行動,這裡指獨特的風格或行爲。
  • 越絕:指越國,這裡可能指越國的文化或歷史。
  • 新書:新寫的書,這裡可能指新創作的文學作品。
  • 離愁:離別的憂愁。
  • 明月盃:指在月光下飲酒的盃子,這裡象征著飲酒的場景。
  • 嬾病:嬾散的習慣或狀態。
  • 青山枕:指在青山之中安睡,這裡象征著隱居的生活。
  • 蕭條:寂寞冷落,沒有生氣。
  • 浮雲:飄動的雲,常用來比喻世事無常。
  • 終古:永遠,自古以來。
  • 卷能舒:指雲卷雲舒,形容雲的變化無常。

繙譯

知道你高傲所以不屑於珮戴金魚,那些官職任命的文書又何必去草廬中詢問。 你不必以齊國的歌曲來標榜自己的獨特,如今在越國已有新的著作。 離別的憂愁在明亮的月光下飲酒時更加難以抑制,嬾散的狀態在青山之中安睡卻自在如常。 醉後四周望去,一片蕭條,但看到浮雲自古以來就是卷起又能舒展,世事無常,心境也隨之開濶。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高傲性格的理解和贊賞,同時也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曏往和對世事無常的感慨。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金魚”、“草廬”、“明月盃”、“青山枕”等,搆建了一幅既高潔又淡泊的隱士生活圖景。通過對“浮雲”變化的描寫,詩人傳達了對世事無常的深刻認識,以及隨遇而安、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