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薜蘿(bì luó):一種植物,常用來比喻隱士的居所。
- 物色:尋找,挑選。
- 隱淪:隱居,指隱士。
- 聖代:指當時所處的朝代,這裏帶有褒義,表示政治清明。
- 夔龍:古代傳說中的兩種神獸,比喻賢能的大臣。
- 接席:坐在一起,指親近。
- 棄瓢人:指隱士,源自《莊子》中的故事,隱士許由棄瓢表示不問世事。
翻譯
東風未帶來薜蘿的春意, 你卻費心尋找我這隱居之人。 在這樣一個賢臣雲集的清明時代, 難道還能容得下我這樣的棄瓢隱士嗎?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陸少宰來訪的感激之情,同時也流露出自己對隱居生活的堅持和對時政的看法。詩中「東風不作薜蘿春」一句,既描繪了隱居環境的清幽,也暗示了詩人對世俗的不屑。後兩句則通過對比「聖代夔龍」與「棄瓢人」,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執着,以及對朝政清明但自己仍選擇隱居的矛盾心理。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高潔的情操和對隱逸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