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弓旌(gōng jīng):古代徵聘之禮,用弓招士,用旌招大夫。
- 隱淪:隱居之人。
- 真遇:真正的知遇。
- 愛龍人:指喜愛隱居生活的人。
- 虛雲:虛幻的雲,比喻不切實際的希望。
- 展氏:指展禽,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曾三次被罷官。
- 三黜(sān chù):三次被罷免。
- 其那:如何,怎樣。
- 王尊:西漢時期的官員,以廉潔著稱。
- 苜蓿(mù xu):一種植物,常用來比喻清貧的生活。
- 沙塞:沙漠邊塞。
- 桃花:指桃花源,比喻理想中的隱居之地。
- 武陵春:指武陵的春天,武陵是桃花源的所在地。
- 元亮:陶淵明的字,東晉時期的隱逸詩人。
- 籃輿(lán yú):古代的一種轎子。
- 丹陽:地名,今江蘇省丹陽市。
- 郭裏塵:城郭中的塵土,比喻世俗的紛擾。
翻譯
聽說徵聘的禮儀已經觸及到了隱居的人,難道是因爲真正的知遇之恩,才讓那些喜愛隱居生活的人心動嗎?就像虛幻的雲一樣,展氏曾三次被罷官,而王尊那樣廉潔的人卻只有一位。苜蓿總是讓沙漠邊塞的夜晚顯得更加清貧,而桃花源裏的春天依舊美好無恙。想要知道陶淵明乘籃輿的心意,是因爲他害怕踏上丹陽城中的塵土,即世俗的紛擾。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俗的厭倦。詩中通過對「弓旌及隱淪」、「愛龍人」、「展氏三黜」、「王尊僅一身」等典故的運用,展現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理解和尊重。同時,「苜蓿總肥沙塞晚,桃花無恙武陵春」這兩句,通過對邊塞清貧與桃花源美好的對比,進一步強調了詩人對理想隱居地的嚮往。最後,以陶淵明乘籃輿避塵的典故作結,表達了詩人對世俗紛擾的畏懼和對隱居生活的渴望。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
王世貞的其他作品
- 《 洪武中發三千僧戍邊尹山隆法師請焚身以寬其罪仍留瓣香施法雨濟旱人主嘉之爲詩以紀其事且悉賜三千僧牒後百八 》 —— [ 明 ] 王世貞
- 《 沈侍御汝材按秦至耀州而卒爲四絕挽之 》 —— [ 明 ] 王世貞
- 《 簡茂秦 》 —— [ 明 ] 王世貞
- 《 古樂府雜題二十絕湘妃竹 》 —— [ 明 ] 王世貞
- 《 石丈拱辰抱西河之戚今聞後房有旦夕就館者寄此祝之 》 —— [ 明 ] 王世貞
- 《 偶寫近況 》 —— [ 明 ] 王世貞
- 《 龍司理君善得量移之命自徽過訪有贈得六首 》 —— [ 明 ] 王世貞
- 《 王家馭提學春夏之際連得二丈夫子以詩賀之再責開宴 》 —— [ 明 ] 王世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