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鐸(duó):古代樂器,形似大鈴,振舌發聲。此處比喻松濤聲。
- 飛鏡:比喻月亮。
- 浮屠:即佛塔。
- 薜荔(bì lì):一種植物,常綠藤本。
- 澄光:清澈的光線。
- 空色:佛教用語,指物質現象與空無的狀態。
- 生公:指晉代高僧竺道生,傳說他能點石成金,使頑石點頭。
- 藜牀:用藜草編制的牀,泛指簡陋的牀。
翻譯
松樹隨着春日的波濤發出萬鐸般的呼嘯,忽然間,一輪明月懸掛在佛塔之上。穿過池塘,紫色的荷花倒映其中,立石之上,孤零零的薜荔顯得格外寒冷。行走間,清澈的光線無處不在,坐下來,卻難以觀察到物質與空無的界限。如果生公還有門徒在此,醉後或許可以借用他的藜牀來扶持。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月夜登虎丘的靜謐與神祕。詩中,「鬆挾春濤萬鐸呼」以松濤聲喻萬鐸之音,形象生動,展現了春夜的生機與活力。而「飛鏡掛浮屠」則巧妙地將月亮比作飛鏡,掛在佛塔之上,增添了一抹超然的宗教色彩。後聯通過「澄光」與「空色」的對比,表達了行走與靜坐時對自然與宗教哲理的不同感悟。結尾的「生公倘有門徒在」則帶有一絲幽默與遐想,展現了詩人對高僧的敬仰與對簡樸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