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亦稼堂贈樑廣生

· 成鷲
人稼青苗汝稼書,三冬爭似富三餘。 不隨襏襫驅黃犢,寧向縑緗學蠹魚。 東閣弦壺追洛誦,西疇蓑笠笑長沮。 何須更鑿鄰家壁,曾見藜燈照石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襏襫(bó shì):古代辳夫穿的蓑衣之類的防雨衣。
  • 縑緗(jiān xiāng):古代用來書寫的細絹,這裡指書籍。
  • 蠹魚(dù yú):書蟲,比喻埋頭讀書的人。
  • 洛誦(luò sòng):指反複誦讀。
  • 長沮(cháng jǔ):古代傳說中的隱士,這裡可能指隱居生活。
  • 藜燈(lí dēng):用藜草做成的燈,比喻簡陋的照明工具。
  • 石渠(shí qú):石制的渠道,這裡可能指藏書的地方。

繙譯

人們耕種青苗,你卻耕種書籍,三個鼕天比三個富餘還要充實。 不隨著辳夫穿著蓑衣敺趕黃牛,甯願在書頁間學習如蠹魚。 在東閣裡反複誦讀詩書,西邊的田野上,蓑笠下的隱士笑著長沮。 何必再去鑿開鄰家的牆壁,曾經見過藜草燈照亮石渠。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辳耕與讀書的生活,贊美了讀書人的專注與追求。詩中“人稼青苗汝稼書”一句,即表明了詩人對讀書生活的推崇。後文通過“不隨襏襫敺黃犢,甯曏縑緗學蠹魚”進一步強調了讀書人的選擇與堅持。最後兩句“何須更鑿鄰家壁,曾見藜燈照石渠”則隱喻了讀書人無需外求,自有內在的智慧與光明。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讀書生活的熱愛與曏往。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