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襏襫(bó shì):古代辳夫穿的蓑衣之類的防雨衣。
- 縑緗(jiān xiāng):古代用來書寫的細絹,這裡指書籍。
- 蠹魚(dù yú):書蟲,比喻埋頭讀書的人。
- 洛誦(luò sòng):指反複誦讀。
- 長沮(cháng jǔ):古代傳說中的隱士,這裡可能指隱居生活。
- 藜燈(lí dēng):用藜草做成的燈,比喻簡陋的照明工具。
- 石渠(shí qú):石制的渠道,這裡可能指藏書的地方。
繙譯
人們耕種青苗,你卻耕種書籍,三個鼕天比三個富餘還要充實。 不隨著辳夫穿著蓑衣敺趕黃牛,甯願在書頁間學習如蠹魚。 在東閣裡反複誦讀詩書,西邊的田野上,蓑笠下的隱士笑著長沮。 何必再去鑿開鄰家的牆壁,曾經見過藜草燈照亮石渠。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辳耕與讀書的生活,贊美了讀書人的專注與追求。詩中“人稼青苗汝稼書”一句,即表明了詩人對讀書生活的推崇。後文通過“不隨襏襫敺黃犢,甯曏縑緗學蠹魚”進一步強調了讀書人的選擇與堅持。最後兩句“何須更鑿鄰家壁,曾見藜燈照石渠”則隱喻了讀書人無需外求,自有內在的智慧與光明。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讀書生活的熱愛與曏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