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山三十詠

· 成鷲
一日能閒一日過,山中幽事豈須多。 風前衆竅呈莊籟,月下羣猴學楚歌。 土掬丹爐泥破竈,葉收仙篆補殘蓑。 外邊憑語應難信,曾記兒時訝橐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xián):空閒,閒暇。
  • 幽事:幽靜的事物,指山中的景緻或活動。
  • 莊籟:莊重的音樂,這裏指風吹過孔竅發出的聲音。
  • 仙篆(zhuàn):仙人的符籙,這裏指樹葉上的紋理。
  • 橐駝(tuó tuó):古代傳說中的神獸,能知過去未來。

翻譯

一天能閒暇一天就過去,山中的幽靜事物何須太多。 風前,衆孔竅呈現出莊重的音樂,月下,羣猴模仿楚地的歌謠。 泥土捧着丹爐,破舊的竈臺露出泥土,樹葉收集起來,補綴殘破的蓑衣。 外界的傳言難以憑信,曾記得兒時驚訝於神祕的橐駝。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山中寧靜的生活和對自然的熱愛。詩中「一日能閒一日過」表達了詩人對閒適生活的嚮往,而「山中幽事豈須多」則強調了簡單生活的滿足感。通過「風前衆竅呈莊籟,月下羣猴學楚歌」的描寫,詩人將自然的聲音與動物的行爲融爲一體,展現了山中的生機與和諧。最後兩句則帶有哲理意味,提醒人們不要輕信外界的傳言,保持內心的清明和獨立。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