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西牛歸自春州除夕過寓見贈用韻賦答因寄崆峒主人

· 成鷲
一別紅塵便不如,出門往往避軒車。 故山未返春先入,老景無多歲又除。 鹿性似嫌莎草短,鶯聲無柰柳條疏。 憑君報語崆峒主,願借巖西小結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霍西牛:人名,具體身份不詳。
  • 春州:地名,今廣東省陽春市。
  • 除夕:農曆年的最後一天。
  • :住所,此處指作者的住處。
  • 崆峒:山名,位於今甘肅省平涼市,此處可能指崆峒山的主人或居住者。
  • 紅塵:佛教用語,指人世間的繁華紛擾。
  • 軒車:古代貴族所乘的華美車輛,此處指避開車馬喧囂。
  • 莎草:一種草本植物,此處指鹿所食的草。
  • 巖西:岩石的西側,此處指崆峒山的一個地點。

翻譯

自從離開繁華塵世後,我便不如往昔,出門時總是避開華麗的車輛。 故鄉的山還未回去,春天已經先一步到來,老年時光雖不多,但又是新的一年開始。 鹿兒似乎嫌莎草太短,鶯鳥的叫聲也無奈於柳條的稀疏。 請你告訴崆峒山的主人,我願意借用山岩西側的地方,建一個小小的居所。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塵世的厭倦和對自然寧靜生活的嚮往。詩中,「一別紅塵便不如」直接抒發了作者對繁華世界的疏離感,而「出門往往避軒車」則進一步以行動體現其避世心態。後兩句通過對春天和歲月的描繪,傳達了時光易逝的感慨。最後,作者通過借景抒懷,表達了對崆峒山寧靜生活的渴望,希望在那裏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土。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文人追求心靈自由的精神風貌。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