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別諸子歸耕西寧作

· 成鷲
居不願武陵溪下宅,秦人已被漁郎識。食不願首陽山上薇,夷叔先我曾忍飢。 從前轍跡不足蹈,出門四顧將焉歸。太行之高,牂羊牧其巔。 洞庭之深,魚鱉潛其淵。石室宛委,外人不得入。獼猴聚族,長子孫於其間。 天地之大,既方且圓,盡人授宅還授田。豈無百畝還一廛,假我暫住終餘年。 餘年百歲能幾許,一身七尺如秬黍。冬日嚴寒夏蒸暑,海水多風山多雨。 塵埃逼塞壞四堵,幾欲奮飛無六羽。別君去,去何所,乃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 上無堯君,下無巢許。居此之處誰與處,贈君不能君自取。 君自取,來何時。君不來,長相思。羅山旁,瀧水涯。山有木兮屋有榱,隰有菅兮椸有衣。 頑金出礦成鎡基,黃犢三歲能負犁。耕田而食得不飢,抱甕一日灌百畦。 瓜蔬自摘還自炊,萬事具足如取攜。我之樂矣君未知,君未知,姑妄言之妄聽之。
拼音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