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羅喜人行商交南

· 成鷲
嗟君豈合老風塵,一曲驪歌勿復陳。 自挽役車投黑齒,更資章甫適文身。 萍蓬正值干戈地,書劍難消寂寞春。 到處若逢陽翟賈,不知奇貨屬何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驪歌:古代離別時所唱的歌。
  • 役車:古代供差遣用的車。
  • 黑齒:古代交趾國(今越南北部)的別稱,因其人以植物染黑牙齒而得名。
  • 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
  • 文身:在身躰上刺畫有色的圖案或花紋。
  • 萍蓬:比喻行蹤無定,像浮萍和蓬草一樣。
  • 乾戈:古代兵器,比喻戰爭。
  • 書劍:書和劍,古代文人隨身攜帶之物,書代表文才,劍代表武藝。
  • 陽翟賈:指陽翟(今河南禹州)的商人,這裡泛指商人。
  • 奇貨:珍奇的貨物。

繙譯

唉,你本不該在這風塵中老去,離別的歌就不必再唱了。你帶著役車前往黑齒之地,更需要帶上禮帽以適應那裡文身的習俗。正值戰亂之地,你的行蹤無定,書劍也難以消解這寂寞的春光。無論你走到哪裡,如果遇到陽翟的商人,不知道那些珍奇的貨物屬於誰。

賞析

這首詩是明代詩人成鷲送別友人前往交趾(今越南北部)行商時所作。詩中,“驪歌”、“役車”、“黑齒”、“章甫”、“文身”等詞語,描繪了友人即將前往的異域風情和旅途的艱辛。後兩句“萍蓬正值乾戈地,書劍難消寂寞春”,則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前途未蔔的憂慮和離別時的寂寞。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情厚意和無盡的牽掛。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