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雜詠三十韻

· 成鷲
貫珠疊翠作妝奩,歸去金堂未免嫌。 香閣但知誇粉黛,藁砧相見笑鬚髯。 朦朧好夢愁欹枕,寂寞寒燈懶下簾。 何似阿姨貧不字,長齋甘老破茅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貫珠疊翠:形容女子裝飾華麗,珠光寶氣。
  • 妝奩:嫁妝,女子出嫁時隨帶的箱子等。
  • 金堂:華麗的居所。
  • 香閣:女子的閨房。
  • 粉黛:古代女子化妝用的粉和黛(青黑色的顏料),代指女子。
  • 藁砧:古代斬草時墊的砧板,這裏指丈夫。
  • 鬚髯:鬍鬚。
  • 朦朧:模糊不清的樣子。
  • 欹枕:斜靠着枕頭。
  • 寂寞:孤單冷清。
  • 寒燈:冷清的燈光。
  • 下簾:放下簾子。
  • 阿姨:這裏指未婚的女子。
  • 貧不字:貧窮且未婚。
  • 長齋:長期齋戒,指過着清貧的生活。
  • 破茅檐:破舊的茅草屋檐。

翻譯

華麗的珠寶和翠綠的裝飾作爲嫁妝,回到金碧輝煌的家中卻未免顯得有些俗氣。 閨房中的女子只知道誇耀自己的妝容,與丈夫相見時卻嘲笑他的鬍鬚。 在模糊的夢境中憂愁地斜靠在枕頭上,孤單冷清的燈光下懶得放下簾子。 與那些富貴的女子相比,我寧願像那位貧窮的阿姨一樣,未婚且過着清貧的生活,甘願老死在這破舊的茅草屋檐下。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富貴與貧窮生活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簡樸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俗繁華的淡漠。詩中「貫珠疊翠」與「破茅檐」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物質與精神追求的差異。末句「長齋甘老破茅檐」更是直抒胸臆,展現了作者寧願清貧也不願隨波逐流的高潔情懷。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