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白休官卻寄

· 成鷲
吏情如水跡如漚,拋卻仙鳧狎野鷗。 金馬門高難寄傲,赤松家近好同遊。 留衣笑與山僧別,築室容將野老謀。 種得桃花成碩果,春風狼藉倩誰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吏情:官場中的情感。
  • 水跡如漚:比喻官場生涯短暫無常,如同水泡一樣易逝。
  • 仙鳧:神話中的仙鳥,這裡比喻官職。
  • 狎野鷗:親近自然,與野鷗爲伴,比喻隱居生活。
  • 金馬門:指朝廷,官場。
  • 寄傲:寄托傲氣,指在官場中保持自己的尊嚴和驕傲。
  • 赤松:指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這裡指隱居的地方。
  • 畱衣:畱下衣服,表示離別。
  • 山僧:山中的僧人,指隱居的僧侶。
  • 築室:建造房屋。
  • 野老:指山野中的老人,隱士。
  • 碩果:大的果實,比喻成就。
  • 春風狼藉:春風吹過,萬物生長,但也有破壞,比喻世事無常。
  • 倩誰收:請誰來收拾,指無人能掌控世事的變化。

繙譯

官場中的情感如同水泡一樣短暫無常,我選擇拋棄了仙鳥般的官職,去親近自然,與野鷗爲伴。朝廷雖高,難以寄托我的傲氣,而赤松子家附近,正好可以一同遊玩。畱下衣服,笑著與山中的僧人告別,建造房屋,與山野中的老人商量。種下的桃花結成了碩大的果實,春風吹過,萬物生長,但也有破壞,這樣的世事無常,誰能來收拾呢?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隱居生活的曏往。詩中,“吏情如水跡如漚”一句,形象地描繪了官場生涯的短暫和無常,而“拋卻仙鳧狎野鷗”則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自由的渴望。後文通過對金馬門和赤松家的對比,進一步強調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曏往。最後兩句以桃花碩果和春風狼藉作喻,深刻反映了詩人對世事無常的感慨,以及對隱居生活的深切曏往。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