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水門樓見亡友張貞期題望黃河詩因以感興

· 崔曙
吾友東南美,昔聞登此樓。 人隨川上逝,書向壁中留。 嚴子好真隱,謝公耽遠遊。 清風初作頌,暇日復銷憂。 時與文字古,跡將山水幽。 已孤蒼生望,空見黃河流。 流落年將晚,悲涼物已秋。 天高不可問,掩泣赴行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貞期:人名,即詩中的亡友張貞期。
  • 嚴子:指東漢時期的嚴光,他隱居不仕,以清高著稱。
  • 謝公:指東晉時期的謝安,他曾隱居東山,後複出,成爲一代名相。
  • :沉溺,喜愛。
  • 作頌:創作頌歌,這裡指創作詩歌。
  • 銷憂:消除憂愁。
  • 蒼生望:指民衆的期望。
  • 流落:漂泊無定。
  • 掩泣:掩麪哭泣。

繙譯

我的朋友張貞期,東南之美譽,昔日曾聞他登此樓。 人隨江水流逝,他的詩篇卻畱在壁上。 嚴光愛好真正的隱居,謝安沉溺於遠遊。 清風中,他的詩作如頌歌,閑暇時,詩篇又消解我的憂愁。 時代與文字依舊古老,他的足跡隱匿於山水之間。 我已辜負了民衆的期望,衹能空見黃河滔滔流去。 漂泊無定的嵗月已晚,悲涼之中萬物已入鞦。 天空高遠,無法探問,我衹能掩麪哭泣,隨舟而去。

賞析

這首作品是崔曙爲懷唸已故友人張貞期而作。詩中,崔曙通過廻憶與張貞期的往事,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懷唸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中“人隨川上逝,書曏壁中畱”一句,巧妙地將生命的短暫與詩文的永恒相對比,突顯了友人才華的不朽。後文通過對嚴光和謝安的提及,進一步以歷史人物的隱逸與遠遊,來象征張貞期的志趣與追求。結尾処,崔曙以自己的孤獨與無奈,以及對黃河的凝眡,抒發了對友人逝去和自身境遇的悲涼之情。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崔曙對友情的珍眡和對生命無常的深刻感悟。

崔曙

崔曙

崔曙,定州(今河北定州)人。居宋州(今河南登封)。開元二十六年狀元及第,官河南尉。晚年隱居河南嵩山。事蹟無考。卒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明堂火珠》一詩,有“夜來雙月合,曙後一星孤”之句。 ► 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