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御輓歌

· 張說
蒲密遙千載,鳴琴始一追。 公卿傳世範,仁義續靈基。 不待南遊祿,何先北帝期。 玉棺從此閉,金鼎代相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蒲密:古代地名,這裏可能指代古代的賢人。
  • 鳴琴:彈琴,常用來比喻高尚的品德或文化修養。
  • 公卿:古代的高級官員,這裏指代高貴的身份和地位。
  • 傳世範:流傳下來的典範。
  • 仁義:仁愛和正義,是儒家提倡的道德準則。
  • 續靈基:延續家族的靈性和基業。
  • 南遊祿:指南方的官職或俸祿,這裏可能指代追求官職的願望。
  • 北帝期:指北方的帝王或朝廷的召喚,這裏可能指代對朝廷的忠誠。
  • 玉棺:用玉石製成的棺材,這裏指代死亡。
  • 金鼎:古代的禮器,象徵權力和尊貴,這裏可能指代世俗的權力和地位。
  • 代相欺:指後代或他人對前人的欺騙或不尊重。

翻譯

蒲密之地,賢人遠去已千年, 鳴琴之聲,始追憶其高尚品德。 公卿之位,傳世典範, 仁義之心,延續家族靈基。 未及南遊求祿,何先北帝召喚, 玉棺閉合,從此塵世隔絕, 金鼎之尊,代代相欺,不再。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蒲密」、「鳴琴」等意象的運用,表達了對古代賢人的追憶和對高尚品德的推崇。詩中「公卿傳世範,仁義續靈基」體現了對家族傳統和道德傳承的重視。後半部分則通過「玉棺」、「金鼎」等象徵,深刻反映了人生無常和權力易逝的主題,透露出對世俗權力的淡漠和對精神追求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古代賢人的敬仰和對人生價值的深刻思考。

張說

張說

唐河南洛陽人,先世范陽人,居河東,字道濟,一字說之。武則天時應詔對策乙等,授太子校書。中宗時爲黃門侍郎。睿宗時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勸睿宗以太子李隆基監國。玄宗開元初任中書令,封燕國公。後歷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朔方軍節度使,奏罷邊兵二十餘萬,又以府兵多逃亡,奏罷當番衛士,招募壯士以充宿衛。再兼中書令,又爲修書使,知麗正書院事。長於文辭,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與許國公蘇頲並稱“燕許大手筆”。爲李林甫所擠,罷相。卒諡文貞。有集。 ► 3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