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龍山靜勝寺

· 張說
每上襄陽樓,遙望龍山樹。 鬱茀吐岡嶺,微蒙在煙霧。 下車歲已成,飾馬閒餘步。 苦霜裛野草,愛日揚江煦。 雲對石上塔,風吹松下路。 禪室宴三空,神祠同六趣。 兒童共戲謔,猿鳥相驚顧。 南識桓公臺,北望先賢墓。 世上人何在,時聞心不住。 但傳無盡燈,可使有情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鬱茀(yù fú):形容山林茂密的樣子。
  • 微蒙:隱約不明。
  • 下車:指到達目的地。
  • 飾馬:裝飾馬匹,指整理行裝。
  • 苦霜:嚴寒的霜。
  • (yì):沾溼。
  • 愛日:溫暖的陽光。
  • 揚江煦:江上的陽光溫暖。
  • 宴三空:指禪室中空無一物,象徵禪宗的空靈境界。
  • 同六趣:與六道輪迴相同,指神祠中供奉的神靈與世間衆生一樣經歷輪迴。
  • 戲謔(xì xuè):開玩笑。
  • 驚顧:驚慌地回頭看。
  • 桓公臺:古代名勝,此處指歷史遺蹟。
  • 先賢墓:古代賢人的墓地。
  • 無盡燈:佛教中比喻佛法如燈火相傳,永不斷絕。
  • 有情:指衆生。

翻譯

每次登上襄陽樓,遠望龍山的樹木。 山林茂密覆蓋岡嶺,在煙霧中隱約不明。 到達這裏已經一年,整理行裝後閒步。 嚴霜沾溼了野草,江上的陽光溫暖人心。 雲彩對着石上的塔,風吹過鬆下的路。 禪室中空無一物,神祠與六道輪迴相同。 兒童們一起嬉戲,猿鳥驚慌地回頭看。 南邊認識桓公臺,北邊望見先賢墓。 世上的人在哪裏,時常聽到心不在焉。 但佛法如燈火相傳,永不斷絕,可使衆生覺悟。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登上襄陽樓遠望龍山時的所見所感。詩中,「鬱茀吐岡嶺,微蒙在煙霧」生動地描繪了山林的茂密和煙霧的朦朧,營造出一種幽靜而神祕的氛圍。後文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如「苦霜裛野草,愛日揚江煦」,展現了季節的變換和自然的美麗。詩的結尾部分,詩人通過對禪室和神祠的描寫,以及對先賢墓的懷念,表達了對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體現了詩人對佛法和人生哲理的領悟。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張說

張說

唐河南洛陽人,先世范陽人,居河東,字道濟,一字說之。武則天時應詔對策乙等,授太子校書。中宗時爲黃門侍郎。睿宗時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勸睿宗以太子李隆基監國。玄宗開元初任中書令,封燕國公。後歷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朔方軍節度使,奏罷邊兵二十餘萬,又以府兵多逃亡,奏罷當番衛士,招募壯士以充宿衛。再兼中書令,又爲修書使,知麗正書院事。長於文辭,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與許國公蘇頲並稱“燕許大手筆”。爲李林甫所擠,罷相。卒諡文貞。有集。 ► 3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