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古陽雲臺

庭樹日衰颯,風霜未雲已。 駕言遣憂思,乘興求相似。 楚國茲故都,蘭臺有餘址。 傳聞襄王世,仍立巫山祀。 方此全盛時,豈無嬋娟子。 色荒神女至,魂蕩宮觀啓。 蔓草今如積,朝雲爲誰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衰颯(shuāi sà):凋零,衰敗。
  • 駕言:駕車出遊。
  • 遣憂思:排遣憂愁和思緒。
  • 乘興:趁着興致。
  • 相似:尋找相似的景物或情感。
  • :此。
  • 蘭臺:楚國的宮殿名。
  • 餘址:殘留的遺址。
  • 襄王世:指楚襄王的時代。
  • 巫山祀:祭祀巫山神女的儀式。
  • 嬋娟子:美麗的女子。
  • 色荒:因美色而荒廢。
  • 神女:指巫山神女。
  • 魂蕩:心靈飄蕩,形容心神不寧。
  • 宮觀:宮殿和道觀。
  • 蔓草:蔓延的野草。
  • 朝雲:早晨的雲霧,此處可能暗指巫山神女的傳說。

翻譯

庭院中的樹木日漸凋零,風霜依舊未止。我駕車出遊,試圖排遣心中的憂愁,尋找那些能引起共鳴的景物。這裏曾是楚國的故都,蘭臺的遺址依舊可見。傳說在楚襄王的時代,仍然舉行祭祀巫山神女的儀式。在這全盛時期,難道沒有美麗的女子嗎?因美色而荒廢,神女降臨,心靈飄蕩,宮殿和道觀敞開。如今蔓延的野草堆積如山,早晨的雲霧又是爲誰而起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庭院中日漸衰敗的樹木和風霜,表達了詩人對往昔繁華的懷念和對現實衰敗的感慨。詩中提到的楚國故都和蘭臺遺址,以及巫山神女的傳說,都是對過去輝煌時代的回憶。詩人通過對比過去和現在,抒發了對時光流逝和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愁。詩的結尾以蔓草和朝雲作結,寓意着歷史的滄桑和人事的無常,表達了一種深沉的歷史感和人生感慨。

張九齡

張九齡

張九齡,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爲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爲“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被譽爲“嶺南第一人”。 ► 2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