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方睦上人月臺觀

· 張籍
一身清淨無童子,獨坐空堂得幾年。 每夜焚香通月觀,可鄰光影最團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方睦上人:方睦是人名,「上人」是對僧人的尊稱。
  • 清淨:指內心潔淨,沒有雜念煩惱 。
  • 童子:這裏指侍奉的小徒弟。
  • 空堂:空蕩蕩的屋子。
  • ****通月觀(guàn):與月中道觀溝通,這裏指對着月光進行修煉、祈福等活動。觀,此處念「guàn」,道觀。
  • 可憐:古意中多有「可愛」的意思。
  • 光影:這裏指月光。

翻譯

方睦上人獨自一人,內心清淨,身邊沒有侍奉的童子,已經在這空蕩蕩的堂中獨自靜坐好幾年了。每到夜晚,他都會燃起香燭,靜靜地與那月光中的道觀進行心靈的溝通。這時可愛的月光最是圓滿美好。

賞析

這首詩爲我們描繪了方睦上人的清修生活。首句「一身清淨無童子」,直接點出方睦上人的超脫塵世,獨自一人過着清淨的日子,連童子相伴都不需要,突出他內心對清修的純粹追求。「獨坐空堂得幾年」進一步強調他獨處的時間之長,表現出其修行的堅定與持久。

後兩句「每夜焚香通月觀,可憐光影最團圓」,營造出一種靜謐、空靈且美好的意境。「每夜焚香」可見上人日常修行的虔誠,而「通月觀」則增添了一份神祕色彩,彷彿他與月中仙境有某種精神上的聯繫。最後「可憐光影最團圓」,在月圓之夜,那美好圓滿的月光,似乎成爲上人在清冷孤寂修行生活中的一種慰藉,也使得全詩在清幽之中帶有一絲柔和與溫馨 ,將方睦上人的空靈超脫形象,刻畫得十分生動且富有感染力,帶領讀者進入一個超凡脫俗的清幽世界。

張籍

張籍

張籍,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爲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爲韓門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徵婦怨》《採蓮曲》《江南曲》《秋思》等。 ► 4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