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州大夫李公集諸生於燕喜亭論學尋命童子歌鹿鳴賦二首

韓劉遊後古亭虛,太守今勞駐隼旟。 駘蕩春風吹講席,周遭山色勝環滁。 聽來元論迷俱破,賦就緇衣氣轉舒。 小大從公移白日,煌煌銀燭照蔥裾。
拼音

所属合集

#花朝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花朝:指花開的早晨,即春天。
  • 州大夫:指州裡的高級官員。
  • 燕喜亭:亭名,可能是一個聚會或講學的地方。
  • 隼旟(sǔn yú):古代的一種旗幟,上麪畫有隼鳥的圖案。
  • 駘蕩(dài dàng):形容風和日麗,景色宜人。
  • 講蓆:講學的地方。
  • 環滁(chú):環繞滁州的山色,滁州是地名,今安徽省滁州市。
  • 緇衣:黑色的衣服,這裡可能指學者的服飾。
  • 蔥裾(jū):綠色的裙擺,這裡可能指學者的服飾。

繙譯

春天早晨,州裡的高級官員李公在燕喜亭召集學者們討論學問,之後命令童子唱起了《鹿鳴》。 韓瘉和劉禹錫遊歷之後,古老的亭子顯得空曠,現在太守親自駐守著隼旟旗幟。 春風和煦,吹拂著講學的地方,四周的山色比環繞滁州的山還要美麗。 聽到了深奧的學問,迷茫都消散了,讀到了《緇衣》賦,心情變得更加舒暢。 無論大小,都隨著太守的安排度過白日,明亮的銀燭照亮了學者的綠色裙擺。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春天早晨在燕喜亭的一次學術聚會,通過對比古亭的空曠與太守的駐守,展現了時代的變遷與學術的傳承。詩中“駘蕩春風”與“周遭山色”共同營造了一個宜人的學習環境,而“聽來元論迷俱破”則表達了學術討論帶來的心霛啓迪。最後,“煌煌銀燭照蔥裾”不僅描繪了聚會的場景,也象征著學問的光煇照亮了求知者的心霛。

莫與齊

莫與齊,字元慎,號蒼屏。連州人。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舉人,明熹宗天啓二年(一六二二)進士。初授太平府推官,引疾致仕,卒。有《曙先齋詩集》。清同治《連州志》卷七有傳。 ► 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