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水橋

· 陳繗
響水橋頭響水橋,蒼龍高臥白雲霄。 半灘涌激驪珠碎,幾曲潺湲鳳律調。 周道南來平似砥,餘波東下直通潮。 登臨漫把相如筆,此去昇仙竟不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響水橋:詩中提到的橋名,可能因其水聲響亮而得名。
  • 蒼龍: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常用來比喻雄偉或高大的事物。
  • 高臥:高高地躺著,形容蒼龍在雲霄中的姿態。
  • 驪珠:傳說中的寶珠,這裡比喻水中的波光或水珠。
  • 幾曲:幾道彎曲。
  • 潺湲:水流聲,形容水聲悅耳。
  • 鳳律調:鳳凰的鳴叫聲,比喻水聲悅耳動聽。
  • 周道:大道,這裡指橋上的道路。
  • :磨刀石,形容道路平坦。
  • 馀波:餘波,指水流過橋後的波紋。
  • 東下:曏東流去。
  • 通潮:與潮水相通。
  • 相如筆:指司馬相如的文筆,這裡比喻文採。
  • 陞仙:成仙,比喻達到極高的境界或成就。

繙譯

響水橋上響水橋,蒼龍般高臥在雲霄。 半灘水激起驪珠般的水珠碎,幾道彎曲的水聲如鳳鳴般悅耳。 南來的大道平坦如砥,水流東去直通潮汐。 登臨此地,我拿起相如般的筆,從此陞仙之路竟不再遙遠。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響水橋及其周圍的自然景觀,通過蒼龍、驪珠、鳳律等意象,生動地表現了橋下水流的壯觀與悅耳。詩中“周道南來平似砥”一句,既描繪了橋上道路的平坦,也隱喻了詩人內心的平靜與堅定。結尾的“陞仙竟不遙”則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美好境界的曏往和自信。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陳繗

陳繗,瓊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進士,翰林院檢討。有《唾餘集》。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六八。陳繗詩,以民國二十四年海南書局印《海南叢書》第五集《唾餘集》爲底本。 ► 26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