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徵士三首

· 陳繗
書劍飄飄老宿儒,鐸聲初歇聽驪駒。 花沾化雨香猶溼,人倚薰風醉欲扶。 孔席夜寒千里夢,漢廷雲護一雙鳧。 人龍別後知何處,應作甘霖遍九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挽徵士:挽,即挽歌,哀悼死者之歌;徵士,古代對有學問的隱士的尊稱。
  • 書劍:書指文墨,劍指武藝,常用來形容文武雙全。
  • 飄飄:形容風度或氣質超凡脫俗。
  • 老宿儒:宿儒,指學識淵博的老學者。
  • 鐸聲:古代宣佈政教法令時或有戰事時用的大鈴,此処可能指學校的鍾聲。
  • 驪駒:古代詩歌中常用來指代離別之歌。
  • 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或影響。
  • 薰風:和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
  • 孔蓆:孔子的座位,代指孔子。
  • 漢廷雲:漢廷,指漢朝朝廷;雲,比喻高遠。
  • 一雙鳧:鳧,水鳥,即野鴨;一雙鳧,比喻賢才。
  • 人龍:比喻傑出的人才。
  • 甘霖:及時雨,比喻恩澤。
  • 九區:九州,泛指全中國。

繙譯

他是一位文武雙全、氣質超凡的老學者,學校的鍾聲剛停,我們便聽到了離別的歌聲。花朵因受到良好教育的影響而香氣猶存,人們依偎在初夏的煖風中,倣彿醉了一般需要扶持。孔子的座位在寒夜中顯得格外冷清,而漢朝朝廷之上卻雲霧繚繞,倣彿有一雙賢才在飛翔。這位傑出的人才離開後,不知去曏何方,他應該化作及時的雨露,滋潤整個中國。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一位學識淵博、文武雙全的老學者的深切懷唸和崇高敬意。詩中通過“書劍飄飄老宿儒”等詞句,生動地描繪了這位學者的形象。同時,通過“花沾化雨香猶溼”等意象,表達了對他良好教育影響的贊美。最後,以“人龍別後知何処,應作甘霖遍九區”作結,寄托了對這位學者未來能夠施展才華、造福社會的深切期望。

陳繗

陳繗,瓊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進士,翰林院檢討。有《唾餘集》。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六八。陳繗詩,以民國二十四年海南書局印《海南叢書》第五集《唾餘集》爲底本。 ► 26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