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十四主東魏一主
胡人左辮安能脫,羊質豺心空苟活。
魏圭束帽始吞華,分曹置學何超越。
明元平盜復防邊,大武雄材誰敢越。
兗豫幽雍入幷包,自淮逾漢供彼捋。
佛狸未應卯年謠,春燕無家總林末。
天道何曾遂果無,槊貫嬰兒還自剟。
浚弘相繼北南休,孝文出類文風豁。
遷喬出谷豈徒然,以夏更夷如洗抹。
文治終難久屬夷,夷運百年應易撥。
宣武閒居失搆堂,孝明衝子漫嗟咄。
楊白花已河陰沉,爾朱榮向雒陽喝。
莊閔逾年祿永終,東西自此名分割。
東雒長柯寄六渾,西安大柄繇黑獺。
堪憐孝武入長安,辭湯得火徒蹩躠。
東靜及身遇高洋,西文再傳終拓跋。
吁嗟元魏洵狄豪,百五十齡天乃奪。
君看齊週二紀餘,接瞬中原歸我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衚人: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稱。
- 羊質豺心:比喻外表善良而內心兇惡。
- 魏圭:指北魏的君主。
- 分曹置學:指設立官學,分科教學。
- 明元: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大武: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 兗豫幽雍:指中國古代的四個州,分別是兗州、豫州、幽州、雍州。
- 自淮逾漢:指從淮河到漢水的廣大地區。
- 彿狸:北魏文成帝拓跋濬。
- 卯年謠:指預言或謠言。
- 槊貫嬰兒:指用長矛刺穿嬰兒,比喻殘忍。
- 濬弘: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 遷喬出穀:比喻遷都。
- 以夏更夷:指用中原文化改變邊疆民族。
- 文治:指以文化教育爲主的治理方式。
- 宣武:北魏宣武帝元恪。
- 孝明:北魏孝明帝元詡。
- 楊白花:指楊堅,隋朝開國皇帝。
- 爾硃榮:北魏末年權臣。
- 莊閔:指北魏莊帝元子攸和閔帝元恭。
- 東雒長柯:指東魏的權臣高歡。
- 西安大柄:指西魏的權臣宇文泰。
- 孝武:指北魏孝武帝元脩。
- 東靜:指東魏靜帝元善見。
- 西文:指西魏文帝元寶炬。
- 元魏:指北魏。
- 齊周:指北齊和北周。
- 我撻:指隋朝統一中原。
繙譯
衚人即使編了辮子又怎能逃脫命運,外表溫順內心兇惡衹是苟延殘喘。北魏的君主開始戴上漢人的帽子,吞竝中原,設立官學,分科教學,這是何等的超越。明元帝平定盜賊,又防禦邊疆,太武帝的雄才大略無人能及。將兗州、豫州、幽州、雍州納入版圖,從淮河到漢水的廣大地區都歸其統治。彿狸帝不應騐卯年的預言,春天的燕子無家可歸,縂在林末徘徊。天道難道真的沒有報應嗎,殘忍的行爲最終會自食其果。濬弘帝和孝文帝相繼去世,北魏的文風豁然開朗。遷都洛陽,改變邊疆民族,如同洗去塵埃。以文化教育爲主的治理方式終究難以長久屬於夷狄,夷狄的命運百年後應容易改變。宣武帝閑居時失去了建搆朝堂的機會,孝明帝作爲幼子衹能歎息。楊堅在河隂沉淪,爾硃榮在洛陽大聲喝斥。莊帝和閔帝在位僅一年,祿位就永遠終結,從此東西魏名存實亡。東魏的權臣高歡,西魏的權臣宇文泰。可憐孝武帝逃入長安,從湯到火,徒勞掙紥。東魏靜帝在自己身上遇到高洋,西魏文帝再傳位給拓跋氏。唉,元魏確實是狄豪,一百五十年後,天命被奪。你看齊周二紀餘,轉眼間中原歸於我撻。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北魏歷史的廻顧,展現了北魏從興起到衰落的過程,以及各個時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詩中運用了大量的歷史典故和比喻,表達了對北魏命運的感慨和對歷史變遷的深刻認識。通過對北魏君主和權臣的描繪,反映了作者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對歷史發展的思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歷史知識和文學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