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漢四主趙一主後趙六主魏冉閔

五胡首難繇元海,流禍中原三百載。 元海安能爲禍媒,晉武貽謀自貽痗。 八王相肉更相屠,五部還帥空相待。 左國爲都氣類成,雒長已入中原改。 聰曜橫行孰可當,爲漢爲趙終爲儡。 青衣執蓋萬年羞,胡雛執曜真磊磊。 本從光鹿求並驅,豈知族虎方飢餒。 滅趙終歸故晉人,天縱天驕天必悔。 古來逆叛皆巨惡,靳冉除戎宜薄罪。 長男少女劉莫留,三十八孫石堪醢。 胡不亂華胡不亡,天將滅胡亦胡詒。 舉目山河思厲階,淵聰勒虎今何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五胡:指匈奴、羯、鮮卑、氐、羌五個民族,歷史上常被用來泛指北方遊牧民族。
  • 首難:指首先發動叛亂或戰爭。
  • 繇元海:繇,通「由」,由於;元海,指劉淵,五胡亂華時期的匈奴族領袖。
  • 貽謀:指留下的計策或謀劃。
  • 貽痗:貽,留下;痗,病痛,這裏指留下的禍害。
  • 八王:指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
  • 五部:指劉淵建立的漢國所分封的五個部族。
  • 左國:指左賢王,匈奴的官職。
  • 雒長:指洛陽,古代中國的首都之一。
  • 聰曜:指劉聰,劉淵之子,繼承其父建立的漢國。
  • 青衣執蓋:指劉聰的兒子劉粲被迫穿上青衣,執掌蓋傘,象徵其地位的降低。
  • 胡雛:指年輕的胡人。
  • 光鹿:指光武帝劉秀,東漢的開國皇帝。
  • 族虎:指同族的猛虎,比喻同族的強敵。
  • 靳冉:指靳準和冉閔,兩人都是五胡亂華時期的重要人物。
  • 除戎:指除去外族的威脅。
  • 薄罪:指輕微的罪行。
  • 劉莫留:指劉淵的後代無法長久留存。
  • 石堪醢:石堪,指石勒,後趙的建立者;醢,指肉醬,這裏比喻被殺害。
  • 厲階:指禍亂的根源。
  • 淵聰勒虎:指劉淵、劉聰和石勒,都是五胡亂華時期的重要人物。

翻譯

五胡之亂始於劉淵,給中原帶來了三百年的禍害。劉淵怎能成爲禍亂的媒介,晉武帝的謀劃反而自招禍患。八王相互屠殺,五部族人空等無果。左賢王在左國建立了勢力,洛陽已入中原之變。劉聰和劉曜橫行無阻,爲漢爲趙最終都成了傀儡。劉粲被迫穿上青衣執掌蓋傘,是萬年的恥辱,年輕的胡人執掌政權,真是磊落。本想與光武帝劉秀並駕齊驅,豈知同族的猛虎正飢餓。滅趙最終歸於晉人,天意使天驕必受懲罰。自古以來叛逆都是大惡,靳準和冉閔除去外族應是輕罪。劉淵的後代無法長久留存,三十八個孫子被石勒殺害。胡人不亂華胡不亡,天意要滅胡也是胡人自找。放眼山河,思考禍亂的根源,劉淵、劉聰和石勒現在何處?

賞析

這首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五胡亂華時期的歷史動盪和民族矛盾。詩中通過對劉淵、劉聰、石勒等歷史人物的描繪,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混亂和殘酷。詩人通過對歷史的回顧,表達了對那個時代的不滿和對和平的嚮往。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歷史典故和生動的比喻,使得詩歌既有深厚的歷史感,又不失文學的藝術性。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是對五胡亂華時期歷史的一種深刻反思。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