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道德經爲六十四章漫書所得八首

忠信薄於禮,道德如追蠡。將除愚亂因,應向薄華洗。 萬有生於無,萬無歸一柢。昔之得一者,仁義猶稊米。 侯王孤寡身,玉石藏真體。道隱無名,德至無聲。若昧若谷,乃衝乃盈。 衝氣爲和,萬物以成。知足之足,無寡無傾。牖窺天見,郊卻馬鳴。 損之又損,無爲無行。百姓之心,聖人之情。民注耳目,聖渾聰明。 十三生死地,出死而入生。死生猶斷絕,何況辱與榮。 前之大笑者,毋爲亂首驚。夫惟道德貞,以爲天下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追蠡:追尋蠡測,比喻深入探究。
  • 稊米:比喻微小。
  • 孤寡:孤獨無助。
  • :窗戶。
  • 郊卻:郊外退卻,指隱退。
  • 辱與榮:恥辱和榮譽。

翻譯

忠信在禮中顯得薄弱,道德如同深入探究的蠡測。爲了消除愚昧和混亂的根源,應當從淺薄的華麗中洗滌出來。萬物從無中生出,又歸於一個根本。過去那些得到「一」的,他們的仁義如同微小的稊米。侯王們孤獨無助,他們的真實本體如同玉石。道隱藏在無名之中,德達到無聲的境界。如果愚昧如谷,那麼就是空虛而充滿。衝氣達到和諧,萬物因此得以成就。知道滿足的滿足,沒有多少也沒有傾覆。從窗戶窺見天意,郊外退卻時聽到馬鳴。減少再減少,無所作爲也無所行動。百姓的心思,聖人的情感。民衆注視着耳目,聖人則渾然不覺聰明。十三種生死之地,從死亡中走出而進入生命。生死尚且如此斷絕,何況是恥辱和榮譽。之前那些大笑的人,不要成爲混亂的開始而驚慌。只有道德堅定,才能成爲天下的正道。

賞析

這首作品深入探討了道德與禮的關係,以及道德在治理天下中的重要性。通過對比忠信與禮、道德與淺薄,強調了道德的深邃與純粹。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象徵,如「追蠡」、「稊米」、「玉石」等,形象地描繪了道德的高遠與不可捉摸。同時,通過對生死、榮辱的思考,表達了對於道德堅定不移的追求,以及對於混亂世道的警示。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體現了作者對於道德哲學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