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南華外篇述以四言十五章駢拇
多駢旁枝,天下始疑。黼黻蟲彝,明昧於離。鍾呂竹絲,蔽聰者師。
耳目餘資,猶使情移。矧複名實,曾史楊墨。膠漆人寰,簧鼓士域。
堅白異同,長此安極。凡彼諸名,囂囂衆鳴。適人之適,與物俱驚。
鳧脛雖短,續之則懣。鶴脛雖長,斷之則傷。使天下惑,矩千規億。
禮樂步趨,詩書飲食。使天下殉,神堯智舜。臧谷均亡,蹠夷同殣。
其餘紛紛,彼見彼聞。不離彼文,餘曷可羣。餘愧道德,何敢淫僻。
仁以爲聲,義以爲色。非曠非朱,亦非所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駢拇:指腳的大拇指與第二指相連成一指,比喻多餘無用之物。
- 黼黻(fǔ fú):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花紋,這裏指華麗的裝飾。
- 蟲彝:指古代的銅器,這裏比喻古老的傳統。
- 明昧:明暗,這裏指是非、對錯。
- 離:分別,辨別。
- 鍾呂:古代的樂器,這裏指音樂。
- 竹絲:指樂器,如笛、簫等。
- 蔽聰:使聽力受阻,比喻被迷惑。
- 簧鼓:古代的一種樂器,這裏比喻言語的鼓動。
- 士域:指士人的領域。
- 堅白異同:指儒家和墨家的爭論,堅白指儒家的堅持,異同指墨家的兼愛非攻。
- 囂囂(áo áo):喧譁聲。
- 鳧脛(fú jìng):野鴨的腿,比喻事物本來的樣子。
- 懣(mèn):煩悶。
- 鶴脛:鶴的腿,比喻事物本來的樣子。
- 矩千規億:指各種規矩和標準。
- 臧谷:指古代的兩個賢人,這裏比喻好人。
- 蹠夷:指古代的兩個惡人,這裏比喻壞人。
- 殣(jìn):死亡。
- 彼文:指那些文字、文章。
- 淫僻:過度和偏頗。
- 仁以爲聲:以仁爲聲音,即以仁爲表達。
- 義以爲色:以義爲顏色,即以義爲表現。
- 非曠非朱:既不是空曠也不是紅色,比喻不極端。
翻譯
多餘的分枝,天下開始懷疑。華麗的裝飾和古老的銅器,是非對錯難以辨別。鐘聲和竹笛,迷惑了聽者的老師。耳目之外的依賴,仍然使情感轉移。何況名與實,曾是史書中的楊墨之爭。膠漆般的人際關係,言語的鼓動在士人領域。堅白的爭論,長久以來難以達到極致。所有這些名聲,喧囂的衆聲。適應他人的適應,與萬物一同驚奇。野鴨的腿雖短,若接長則感到煩悶。鶴的腿雖長,若截短則會受傷。使天下迷惑,無數的規矩和標準。禮樂的步伐,詩書的飲食。使天下屈從,神堯智舜。好人與壞人都同樣死亡,盜賊與夷人同樣埋葬。其餘的紛紛擾擾,那些見聞。不離那些文字,我怎能與衆不同。我愧對道德,怎敢過度和偏頗。以仁爲聲音,以義爲顏色。既不是空曠也不是紅色,也不是我所急切追求的。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駢拇」這一形象的比喻,批判了世間多餘無用的裝飾和傳統,以及名實不符的現象。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黼黻蟲彝」、「鍾呂竹絲」等,展現了作者對世俗紛擾的深刻洞察和批判。同時,詩中也表達了對道德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對過度和偏頗的警惕。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體現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和對道德理想的堅守。
郭之奇的其他作品
- 《 閱戰國策有感而言十首荊軻入秦 》 —— [ 明 ] 郭之奇
- 《 檃括南華經詞旨述內篇六言七章逍遙遊 》 —— [ 明 ] 郭之奇
- 《 偕伴往安樂窩諸洲散步二首 》 —— [ 明 ] 郭之奇
- 《 次廣陵過朱章華夜集時章華被言改官中翰 》 —— [ 明 ] 郭之奇
- 《 五月二日王子龍招看賽龍舟得流字 》 —— [ 明 ] 郭之奇
- 《 對漁者 》 —— [ 明 ] 郭之奇
- 《 昏塵 》 —— [ 明 ] 郭之奇
- 《 庚午冬虜儆烽傳溯流金陵約同假曹方姚陳諸子北上俱以散館尚遙深居念獨行不可於辛未春遵洄而南而家扁舟不能自聊作紀懷詩十首 其九 幾先 》 —— [ 明 ] 郭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