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鐫者何侃

一鐫一字一磨礱,萬歲千秋感激同。 未蠟碑前元屬我,到書丹後卻須公。 萬里雲霄回鸑鷟,滿池風雨舞蛟龍。 不知費盡閒心力,誰傍斯文與計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juān):雕刻。
  • 磨礱 (mó lóng):磨礪,這裏指雕刻過程中的細緻打磨。
  • 未蠟碑:指碑文尚未完成,蠟在這裏指完成碑文後的保護層。
  • 元屬我:原本屬於我。
  • 書丹:指用硃砂寫字,這裏指完成碑文。
  • 鸑鷟 (yuè zhuó):古代傳說中的神鳥。
  • 蛟龍:古代傳說中的神獸。
  • 閒心力:指花費的心思和努力。
  • 斯文:指文化、文學。
  • 計傭:計算報酬。

翻譯

每一字一雕刻,都經過萬次的磨礪,千秋萬代的人們都與我一樣感慨。 碑文尚未完成,它原本屬於我,但一旦書寫完成,就需交由你來保護。 碑文上的字跡,如同神鳥在萬里雲霄中迴旋,又似蛟龍在滿池風雨中舞動。 不知花費了多少心思和努力,誰能計算這份對文化的貢獻,給予相應的報酬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雕刻碑文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對文化傳承的深刻感慨。詩中,「一鐫一字一磨礱」展現了雕刻的艱辛與細緻,而「萬歲千秋感激同」則體現了作者對文化傳承的深遠影響感到的共鳴。後兩句通過對未完成與完成碑文的對比,強調了文化傳承的責任與使命。最後,通過對神鳥與蛟龍的描繪,以及對付出與回報的思考,詩作展現了作者對文化價值的深刻認識和對文化傳承者辛勤付出的同情與敬意。

陳獻章

明廣東新會人,字公甫,號石齋,晚號石翁,居白沙裏,學者稱白沙先生。正統十二年,兩赴禮部不第。從吳與弼講理學,居半年而歸。筑陽春臺,讀書靜坐,數年不出戶。入京至國子監,祭酒邢讓驚爲真儒復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檢討,乞終養歸。其學以靜爲主,教學者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蘭溪姜麟稱之爲“活孟子”。又工書畫,山居偶乏筆,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時呼爲茅筆字。畫多墨梅。有《白沙詩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