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別諸友

臺書春晚下漁磯,中歲行藏與願違。 鷗鷺自來還自去,江山疑是又疑非。 難將寸草酬萱草,且著鶉衣拜袞衣。 但得聖恩憐老母,滿船明月是歸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台書:指朝廷的文書。
  • 春晚:春末。
  • 漁磯:漁船停靠的岸邊。
  • 中嵗:中年。
  • 行藏:行爲和藏匿,指人的行爲和隱居。
  • 鷗鷺:海鷗和鷺鷥,常用來象征自由。
  • 寸草:小草,比喻微小的東西。
  • 萱草:忘憂草,比喻母親。
  • 鶉衣:破舊的衣服,比喻貧窮。
  • 袞衣:古代帝王或高官的禮服,這裡指朝廷的官職。
  • 聖恩:皇帝的恩典。

繙譯

朝廷的文書在春末時節下達至漁船停靠的岸邊,我中年時的行爲和隱居生活與最初的願望相違背。海鷗和鷺鷥自由地來去,而我對這江山的感覺既似曾相識又覺得陌生。我難以用微小的東西來廻報母親的養育之恩,衹能穿著破舊的衣服去拜見朝廷的高官。但如果皇帝能憐憫我年邁的母親,那麽滿船的明月將是我歸家的時刻。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陳獻章對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對母親的深情。詩中,“台書春晚下漁磯”一句,既描繪了春天的景象,又暗示了詩人接到朝廷文書的情景,透露出一種無奈和違心的情緒。後文通過“鷗鷺”與“江山”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曏往和對現實的不滿。結尾処,詩人表達了對母親的牽掛和對皇帝恩典的期盼,展現了一種深沉的孝心和對歸家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躰現了詩人對人生和家庭的深刻思考。

陳獻章

明廣東新會人,字公甫,號石齋,晚號石翁,居白沙裏,學者稱白沙先生。正統十二年,兩赴禮部不第。從吳與弼講理學,居半年而歸。筑陽春臺,讀書靜坐,數年不出戶。入京至國子監,祭酒邢讓驚爲真儒復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檢討,乞終養歸。其學以靜爲主,教學者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蘭溪姜麟稱之爲“活孟子”。又工書畫,山居偶乏筆,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時呼爲茅筆字。畫多墨梅。有《白沙詩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